柏林城市種菜潮 菜園變身文化管道

撰文、攝影/鄭安齊(文創LIFE)

近年來都市農園成為了時興的空間運用方式,有機耕種在食安風暴下成為替代出路。但是當大家將都市農園視為休閒的好去處之時,或許不會想到,它的興起其實來自一段政治經濟危機。

文創LIFE - 公主農園

▲攝影/鄭安齊

90年代,古巴在其資源依賴的對象──蘇聯瓦解,全球石油價格飛快飆漲,而同時又得面對美國的經濟制裁時,才赫然發現,自己國家的農業實在是太過度地依賴石油了:大面積耕作的農機具需要油料,而化學肥料也是石化工業的副產品之一。在不得不面對糧食供給問題的現實下,古巴政府採取了化整為零的對策。他們將耕作規模縮小,重新以人力與獸力取代機械,並且找回過去爺奶輩的古早技術,放棄化學肥料。並且同時在都市與近郊闢出可以就近供給食物的菜園,降低在運輸時所耗損的燃料。至今,古巴的都市菜園竟然可以滿足都市居民過半的糧食需求。

文創LIFE - 公主農園

▲攝影/鄭安齊

回到我們的正題-柏林。羅伯特.蕭(Robert Shaw)這位記錄片工作者與墓園園丁,在古巴求學期間,正好見證了古巴的都市農園經驗。馬可.克勞森(Marco Clausen)則是在附近酒吧的經營者,知道該如何讓一個計畫上軌道。2009年,他們與在地的居民注意到了在地鐵8號線莫瑞茨廣場站(Moritzplatz)旁邊閒置的一塊約1,800坪左右的空地。他們共同組成了「游牧綠」這個團體,擔負起由閒置荒地改造而成的「公主農園」的經營之責。

文創LIFE - 公主農園

▲攝影/鄭安齊

「公主農園」不僅僅只是有錢有閒者的休閒去處而已。位處於移民眾多的地區,「游牧綠」的人們所思考的永續,不僅只是生態上的問題。譬如來自土耳其或黎巴嫩的移民社群,就像台灣的新移民一樣,很多人都還有農務的經驗。透過「公主農園」的農事,移民們將技術和知識,分享給久居都市的居民。經由這些知識交換,除了讓彼此間角色互換,人人也都有可能成為專家,也讓彼此存在文化差異的群體間,得到互相認識的機會。農事讓「公主農園」計畫能夠自給自足,而且使得不同的族群可以把這裡視為交流往來的平台,扮演了聯繫起人際網絡的角色。環境與社會的永續,在這裡同時地實現了。

文創LIFE - 公主農園

▲攝影/鄭安齊

更多新資訊請隨時注意《文創LIFE》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cclifemag

加入 @setn 好友 #文創LIFE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