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交戰‧‧‧麻醉科醫師手記:手術前的訪視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麻醉風暴》‬劇照(圖/FB)

《麻醉風暴》‬劇照(圖/FB)

文/主動脈

幾個月前我被病患的家屬投訴,原因是手術前我只跟他們說要作全身麻醉,除此之外什麼風險都沒有解釋。

病人是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只有一顆腎臟,合併多重先天的異常,發育遲緩,體重不到十公斤,全身的肌肉完全沒有張力,眼神渙散,你逗這個孩子時,也完全沒有回應,因為罹患輸尿管膀胱逆流導致嚴重的腎水腫,要來做矯正的手術。

在我們這個鄉下,罹患這種疾病的孩子很少,這種手術在我們醫院也作,但是總是沒有北部專門的兒童醫院來的有經驗,更何況這個孩子還有合併多重的先天異常,我們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商請父母將病童轉到北部的大醫院去,要照顧這種孩子需要一個專門的團隊,並不是只有手術成功就好,可是不知道為什麼,家屬堅持要在我們醫院手術,說已經打聽過了,這裡有最好的小兒外科醫師。

手術後第三天,病人死亡,家屬向醫院投訴所有參與治療的醫師,打算提,我啞口無言,我對這個孩子印象非常深刻,我真的只講了要做全身麻醉,其他的什麼都沒有提。

大多數的病人在接受手術之前,必須先到麻醉前訪視門診,經由麻醉科醫師評估生理狀況並告知麻醉的風險,而會選擇麻醉作為終生職業的醫師,其實大多數並不是那麼喜歡看門診,主要的原因是我們不是那麼喜歡面對病人,而麻醉醫師的工作形態恰巧可以符合我們的喜好,我們跟病人之間的關係建立在一種很淡薄的基礎上,在開刀房裡,我們讓病人睡著後,跟病人的互動只是一連串電腦螢幕上的生理數據的變化,手術結束病人離開開刀房了,他們什麼也不記得,既不知道我們是誰,對我們也沒有特別的感謝,也沒有抱怨,一切就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

《麻醉風暴》‬劇照(圖/FB)

《麻醉風暴》‬劇照(圖/FB)

我當住院醫師時,其中一項工作就是要負責看手術前的麻醉訪視,那個時候鑒於醫療糾紛日漸增多,老師都會交代我們麻醉的風險要講清楚,而且講的越嚴重越好,有三分風險就講成五分,五分風險講成七分,十分風險最好能講成十二分,目的在於讓家屬能有心理準備,這樣萬一出事了,他們才不會怪罪我們,我當時還年輕,頭腦非常清楚,教科書裡所提的手術還有麻醉的併發症可以倒背如流,每項風險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於是你發現每講一樣,家屬的臉色就增添一分憂慮,醫學倫理裡所謂對病人施與侵入性治療前必須「告知後同意」,變成「告知後不安地同意」,或者是「告知後不得不同意」,有時甚至流於「恐嚇後同意」...而這並不是我們當初選擇作一個醫者的本意啊!我們選擇成為一位醫者時,不是就是想要安病的身,同時也希望能夠安病人的心…

病人腹主動脈剝離,大出血休克,教科書上寫這種狀態下開急診刀,死亡率高達50%,還不包括手術後因大量輸血導致的肺水腫、離子不平衡、腎衰竭、中風...等等併發症,但是教科書沒寫怎麼解釋,可以讓病人安心度過這疾病苦,我就像在背書一樣一直念給家屬聽,病人的弟弟當場跪在我面前,老淚縱橫求我一定要救救他哥哥,我自己則嚇得手足無措…

一天的午後,我照例去病房看訪視,那一天陽光和煦隔著窗簾灑進來,一對母女坐在病床前談天,一幅家庭和樂的景象,完全看不出翌日母親要接受一個大手術的樣子,我只問了幾個簡單的問題就離開了,面對那樣的場景,我完全說不出母親有可能會死在開刀房,今晚可能是你們相處的最後一晚諸如此類的話,我深怕我帶給他們的焦慮會破壞了他們手術前最後一晚的寧靜,我決定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硬生生地把要說出口的吞進去,手術後母親死於手術的併發症,我所耽憂的事情成真...幾年過去了,我內心依然覺得有愧,因為我沒有講實話...我沒有講實話到底是為他們母女倆保留了最後一晚的寧靜,還是讓他們失去了最後一刻彼此傾吐、互相交代的最後機會?

我看到那個病人時,他躺在床上一臉驚恐,這種臉色我很熟悉,我每天都看得到,這是一種對於手術還有未知的未來的惶惶不安,於是我犯了一個錯誤,我試圖安慰他,我坐在床緣多跟他講了幾句話,我給了他承諾,我答應他我會照顧他,我一定會讓他好起來...而醫師是不能給病人康復的承諾的,手術過程瞬息萬變,沒有人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手術後病人呼吸衰竭、插管時嘔吐、併發吸入性肺炎,很快就進展成呼吸窘迫肺水腫,儘管用盡了各種方法,一個禮拜後病人依舊往生...我沒有守住對他的承諾,這讓我異常痛苦,時至今日這個擔子仍然沈甸甸地壓在肩頭,揮之不去。

而我該說什麼呢?當我見到那個孩子的時候...我內心不知閃過了多少個念頭,其中有一個隱約的意識不能講,「這個孩子養不大,不要救了...就算養大了,對孩子本身或者是照顧者而言都是痛苦...」但是我不是照顧者,我沒有權利決定什麼,我也知道每個殘缺的生命依然有它存在的價值,都還是母親心頭的一塊肉,都還是必須盡力...我什麼都沒有講,其實是什麼都講不出口...麻醉前訪視,有時並不是只是解釋麻醉風險而已,經由解釋的過程,我們跟病人建立了某種程度的關係,這中間充滿了情感的交戰。

我不是那麼喜歡看麻醉前訪視門診。或許不是不喜歡面對病人。而是沒有辦法面對自己內心的情感吧!

https://goo.gl/nQddrm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