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日本無差別殺人研究 勵馨基金會:死刑無法解決隨機殺人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內湖女童案震驚全台,隨機殺人事件引燃全民驚恐,死刑存廢也再度引發討論。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撰文指出,死刑無法解決隨機殺人;台灣應借鏡日本,當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在社會付出慘痛的代價的同時,代表這個社會的結構已經出現問題,不要只會一再要求使用極刑處死嫌犯,而不從檢討社會結構的話,將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王景玉,兇嫌,內湖,女童,砍殺

以下為紀惠容《死刑無法解決隨機殺人》全文:

近日台灣又發生差別殺人事件,受害者是一名四歲小女孩,引起社會極大的悲痛與恐謊,不經思考台灣社會怎麼了?人和人之間的信任似乎一夕之間就被那一刀破壞無遺。

接著,媒體各種要求政府動用司法檢警等公權力、使用極刑,或說消滅廢死等報復輿論,紛紛出攏,讓人心驚,但是,這樣真能防堵再次的無差別殺人的發生嗎?

借用日本法務省在2013年提出一份「無差別殺傷事件相關研究(無差別殺傷事犯に関する研究) 」,分析2000年以來52起無差別殺人事件的背景及犯罪內容特點,試圖描述這樣的現象並提出防止的方法。

研究發現,犯案者大多為男性,單身且一個人生活者也占相當比例。犯案者大多在犯案時沒有朋友,或是有朋友但關係淡薄、關係不好,或沒有工作,或是處於非正式雇用的不安定狀態。在經濟上,收入少,沒有積極性的經濟活動情形。住居狀況方面,住所不定,居住於社會福利設施,有相當比例的犯案者欠缺長期可居住的安定環境。整體來說,犯案者多數沒有活躍的人際關係,在孤立的狀態中過著窮困的生活。甚至,把自己關在家裡疏離人群、對人對物的暴力行為、濫用酒精及藥物等情形也時有所見。造成這樣狀況的背景,通常多包括曾被霸凌、被孤立、經濟上的困難、工作上的煩惱、曾被虐待等原因,而如此孤立的生活狀況,可認為是使無差別殺傷事件犯案者產生閉塞感及不滿的重要原因之一。

檢視台灣社會結構,在經濟下滑不景氣,就業、社會福利政策來不及因應,又少子老化的社會,大都會看似密集的集合住宅,其實人際關係是越形淡薄疏離,勢必隱藏著許多這樣被社會疏離者,孤立的生活。

這是一種社會結構的問題,而非犯案者原本就是窮凶惡極的人。當一個人沒有家人、沒有朋友,只剩下自己一個孤單的個體時,若再加上工作不穩定,對整個大環境與未來感到絕望、被社會所排除,退縮到自我的小圈圈內時,在各種壓力下,甚至最後一稻草被壓垮之下,可能選擇用這種「病態」的方式報復社會,悲劇往往就此發生。

日本直到2008年爆發了「秋葉原無差別殺人事件」,人民開始將矛頭指向當時執政的自民黨政府,大家認為極度懸殊的社會、派遣勞動讓年輕人對未來產生絕望,因此2009年發生了政黨輪替。

台灣應借鏡日本,當無差別殺人事件發生,在社會付出慘痛的代價的同時,代表這個社會的結構已經出現問題,不要只會一再要求使用極刑處死嫌犯,而不從檢討社會結構的話,將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欲防止無差別殺傷事件,防止孤立就有很重要的意義。我們是否應在最悲傷和最恐懼的時刻,不要忘記我們對彼此的愛、信任與溫柔,才是此刻深受創傷的台灣社會最需要的力量。

加入 @setn 好友 #廢死刑不刑

2024西港刈香甲辰香科武陣大會師 台灣第一香🚨直播搶頭香🚨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