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G20晚宴請帖惹議 印度再掀改國名爭論

印度總統府向20國集團(G20)貴賓發出的晚宴請帖,因以「巴拉特」(Bharat)一詞取代「印度」(India)引發認同爭議,並再度掀起是否更改國名的爭論。

印度總統府向20國集團(G20)貴賓發出的晚宴請帖,因以「巴拉特」(Bharat)一詞取代「印度」(India)引起「是否更改國名」的爭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印度總統府向20國集團(G20)貴賓發出的晚宴請帖,因以「巴拉特」(Bharat)一詞取代「印度」(India)引起「是否更改國名」的爭論。(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印度在野陣營國會議員查德哈(Raghav Chadha)今天在社群平台X發布圖文,披露印度總統府在G20晚宴請帖中,將發函人的稱謂寫為「巴拉特總統」(President of Bharat),而非較常見的「印度總統」(President of India)。

消息傳開後,引起印度政界人士之間的口水戰。

查德哈認為,執政的「印度人民黨」(BJP)不應私自廢除「印度」的國名,因為印度不屬於任何單一政黨,而是屬於13億5000萬印度人,印度的國家認同不是BJP的私產,不容隨意更改。

另一名在野陣營國會議員拉梅什(Jairam Ramesh)也在X發文,斥責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試圖「扭曲歷史及分裂印度」。

但隸屬BJP的阿薩姆省(Assam)省長沙爾馬(Himanta Biswa Sarma)顯然支持更改國名,他今天在X發文時直稱印度為「巴拉特共和國」(Republic of Bharat)。

印度現行英文版憲法第1章第1條寫道:「印度,亦即巴拉特,是一個聯邦(Union of States)。」而印地文版憲法則寫道:「巴拉特,亦即印度,是一個聯邦。」

從字面上來看,印度即是巴拉特,但意識形態傾向「印度教民族主義」的BJP認為,「印度」這個國名是由殖民者英國所取,一直希望改為「巴拉特」,以擺脫奴役思維,回歸本土。

但BJP以外政黨則認為,巴拉特一詞源自於婆羅多(Bharata),是印度教神話中印度第1位君王的名字,印度教民族主義色彩濃厚,以巴拉特為國名形同把印度教理念強加於國內非印度教徒。

在國名爭議再起的情況下,「今日印度」(India Today)引述消息人士報導,印度政府將在9月下旬召開國會特別會期中,提出更改國名的決議案,刪去憲法第1章第1條中的「亦即印度」的描述,只留下「巴拉特是一個聯邦」。

隨著印度逐漸崛起,「去殖民化」的意識也開始浮現,莫迪去年9月把新德里地標「印度門」前方的「國王大道」(Rajpath),更名為「責任大道」;「國王大道」中的國王是指英王喬治5世。

此前數日,莫迪也刪除了印度海軍軍旗上的「聖喬治十字」,放大了印度海軍軍徽;「聖喬治十字」被認為帶有殖民意象。(中央社新德里5日電)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國際頭條

【#直播中LIVE】基隆潮境公園路口山崩 疑多車受困!傷亡不明待查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台北市長蔣萬安赴議會進行市政總質詢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