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LIFE/老上海的飲食文化 澆頭麵和盆頭菜超特別

記者侯升偉、王偉鑑/採訪報導

如果說小鎮是心靈的寄託,那麼城市就是文明的搖籃。像是上海,這位當了十六年記者的李燕南,就非常喜歡上海飲食文化。李燕南和大學同學一起創業開店,先找來功力紮實的上海主廚,端出一道道費時又費工的盆頭菜,再請插畫家為店面裝潢做設計,果然文青風格的上海麵館,成功吸引了年輕族好奇。尤其是招牌菜「澆頭麵」,第一次看見食物端上桌,麵條跟醬料分成兩碗,背後有著有趣的故事。

▲澆頭麵是上海的特色菜。

三立記者侯升偉:「你一定吃過乾麵或湯麵,但你吃過料要自己加的澆頭麵嗎?」我澆、我澆、我澆澆澆!自己的麵料自己澆!這種吃麵方式,超顛覆。

顧客楊小姐:「我也是第一次吃到這種澆頭麵的吃法,而且我覺得蠻酷的是說,上來是湯麵跟醬是分開的,加進去的時候,我本來很怕會不會很鹹,但是剛才吃下去之後,整個香氣有提升,麵的嚼勁度跟醬還蠻MATCH的。」

顧客邱先生:「平常我們都是拌在一起吃的,可是他送過來是分開來,他讓你看到麵原本的樣子,跟它的醬。而且它的醬非常的香,淋上去我覺得整個都撲鼻上來。」

但明明是要合在一起吃,為什麼端上桌時,麵與醬料卻要分開?到底這是一項傳統?還是店家想的噱頭?

業者李燕南:「這是一種吃飯的文化,它也可以直接把麵拌在裡頭吃。或是也可澆到湯裡頭拌著麵一起吃。吃法是非常多元的,先喝一口湯,就可以喝到湯頭原本的味道,拌進去之後又是另一種層次。上海現在慢慢也不走這一套了,因為他們覺得麻煩。」

原來這是老上海的一種飲食文化,「澆頭麵」。李燕南是這間上海麵館的老闆之一,她在投身餐飲業前,曾在電視台擔任記者長達16年,跑過三次總統大選,還有許多重要的新聞。

▲老闆之一的李燕南曾任記者長達16年。

業者李燕南:「97年跟南非斷交,如果社會事件,就是包括921大地震、白曉燕案啊,這些都有經歷過。」

但因為家裡經營上海餐館多年,自小身體裡就流著愛美食、懂美食的血液,在決定離開媒體自行創業後,她找上了大學同學溫安郁當合夥人。

業者李燕南:「她其實畢業之後,一直從事廣告方面的工作,拍戲、拍廣告這些 ,後來她就到上海發展。」

在上海待了十年的溫安郁,對當地美食也頗有研究。當李燕南提出想在台北開上海麵館時,兩人一拍即合。

業者溫安郁:「澆頭麵在台灣來講,是一種比較創新的作法。澆頭就是指這個菜,配菜。我們是把上海菜,作成一個可以跟麵食結合的一種吃法。」

像這碗金黃色的「蟹粉蛤蠣澆頭麵」,就是用上海菜的作法。先將洋蔥下鍋爆香,還要挑選鮮活的蛤蠣,敲一敲聽聲音,清脆表示新鮮,而這碗橘紅色的東西,可是美味的精華。

▲主廚正在挑選新鮮的蛤蠣。

主廚許銘順;「前置作業先把蟹肉、蟹膏跟鹹蛋黃下去拌炒之後,炒出一種我們自己的醬。」

▲橘色的醬料是美味精華。

與洋蔥拌炒爆香後加水,再放入鮮蝦與蛤蠣大火煨煮,讓蛤蠣殼打開鮮味隨之進入湯汁裡,吃之前澆在白麵上,會發現醬汁扒附力很夠,幾乎每一口麵都吃得到蟹粉香。

▲醬料煮好後,再丟入鮮蝦、蛤蠣。

▲蟹粉蛤蠣澆頭麵完成。

就連麵條也不是只有一種吃法,整坨麵下鍋不打散就這樣煎。一面煎過再翻面,讓兩面都變成金黃色,感覺有點像大阪燒,這在上海菜稱之為「兩面黃」。

▲一坨麵直接下鍋煎。

業者溫安郁:「江浙方面都知道這一種麵點,『兩面黃』的意思就是,他把麵餅在煮熟之後,把它煎到兩面都黃。」

這道兩面黃,搭配的是雪菜肉絲。主廚許銘順:「上海菜常用到雪裡紅,因為它有股特別的香氣,很多人會拿雪裡紅做包子、做餃子。」

▲上海特色菜,兩面黃。

雪菜肉絲炒過後,加水再勾點芡,直接淋在兩面黃的麵餅上,要讓客人吃到既香脆又有濕度的口感。顧客何先生:「一開始可能會有點突兀,可能硬硬的,以為它是生的,其實並不一樣,它還有加上一點焦香的味道,其實是蠻好吃的一個麵。」

同樣有學問的,還有這一盤盤的「盆頭菜」。主廚許銘順:「『盆頭』就是所謂以你個人的喜好,你想要吃什麼,類似一個大的菜一樣,所以後來就演變成說人家講的盆頭。」

▲一盤盤的盆頭菜。

也就是說,個人吃麵想要配的菜,像是清燉豬蹄、醬汁苦瓜,雖然份量只有小小一盤,但它的料理手法,可是跟大菜一樣。

▲光是烤麩這道菜,就很有學問。

顧客陳小姐:「我覺得他們的小菜很細緻,比較細緻,就是要下的工很多。」像這道江浙菜館裡都有的烤麩,就要用手撕開豆皮,不能用切的。

▲炸烤麩。

主廚許銘順:「到時候在炸的時候,它炸的過程會比較均勻。」撕好的豆皮下油鍋,泡炸15分鐘,讓裡面的水份炸乾。

▲烤麩的醬料十分重要。

在等待過程中,師傅再用另外一鍋炒醬料,這個過程決定了烤麩的美味。主廚許銘順:「烤麩最重要就是它的醬料,就是蠔油、蕃茄醬、香菇絲,因為烤麩炸起來它是金黃色的,你跟蠔油一起燒的話,它起來的顏色,會有點黑黑紅紅的,稍微有點亮亮的。」

▲將烤麩與醬料拌炒。

最後上桌的烤麩,得經過冰箱冷藏,顏色與醬汁都飽滿入味,但整個料理時間超過兩個小時,可見其費時費工。

▲烤麩完成。

顧客陳小姐:「帶一些甜甜的,很多汁這樣。」無論是費工的盆頭菜,或是澆頭麵,都需要有紮實的料理功夫。主廚許銘順少年時期就跟著外省老師傅學了道地的上海菜,每個步驟都有所本。

主廚許銘順:「像燒的東西,什麼時間點要加調味料,要先怎麼去拌炒,這些工序都很複雜,很多工法沒辦法稍微去改變,一樣要照著早期老師傅教你的步驟下去做。」

然而幾十年前老師傅的口味,要讓今天的台灣消費者接受,還是得作出調整。業者李燕南:「口味上頭不會太重,其實沒有完全照上海式的吃法,不然它會濃、油、赤、醬,過度的,一般人沒有辦法接受。」

▲兩位老闆現在仍必須時常試吃新菜色,再做改良。

業者溫安郁:「前期我們大概每天都在試吃,所有的菜色。」

「不夠麻」、「可是有點鹹!」、「有點鹹?」直到現在,兩位老闆還是得經常試吃主廚推出的新菜色,為傳統口味做適當的調整。

▲店內牆上有許多請知名插畫家畫的插畫。

就連空間也跟傳統麵店作出區隔。請了知名插畫家,在牆面上畫出有律動感又有文藝風的漂亮插畫,在在都為了吸引年輕族群上門。希望將上海澆頭麵及盆頭菜的飲食文化,向下扎根,期望有一天,這樣的麵食料理能在台灣開枝散葉,成為一股潮流。(整理:實習編輯李芷萱)

三立新聞台 加入 @setn 好友 #文創Life節目影音

   《文創LIFE》節目播出時間

首播:三立新聞台(六)12:55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