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男童右臉異常凸起竟罹罕見惡性瘤  北榮創3D人骨拼圖除瘤男童展笑顏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台北榮總首度以3D列印技術製作導引拼圖模型,成功幫陳小弟完成微創手術(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台北榮總首度以3D列印技術製作導引拼圖模型,成功幫陳小弟完成微創手術(圖/記者黃仲丘攝影)

6歲的陳小弟在去年發現右臉微微突起,從電腦斷層發現,右臉顴骨竟長了一顆1.7公分的腫瘤,經台北榮總切片做次世代基因檢查發現,罹患了文獻上個案數是個位數的極罕見「惡性梭狀細胞」;腫瘤若不切除,可能持續長大影響外觀或轉移死亡。兒童由於臉部尺寸小,微創手術切除腫瘤難度極高,台北榮總首度以3D列印技術製作導引拼圖模型,結合液態氮自體骨移植技術,成功腫瘤移除、重建一次到位,回復過往笑容。

陳媽媽表示,去年發現小朋友臉上有些微突起,情況長達半年,臉上看起來有點像麵包。之後到台北榮總做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右臉顴骨竟長了一顆1.7公分的腫瘤,做切片化驗合併基因定序,竟確診極罕見的「惡性梭狀細胞」,去年的3月被醫院通知當天,剛好是陳小弟的生日,當下心情從天堂掉到地獄。

台北榮總骨骼肌肉腫瘤治療暨研究中心主任吳博貴表示,個體基因突變有關,與遺傳家族史,父母沒有直接關係。台北榮總兒童血液腫瘤科主任顏秀如表示,這類個案在文獻上僅有個位數,且生長在顴骨非常少見,通常以四肢居多;此外通常這類腫瘤較多生長在50到70歲的長者居多;台北榮總重建整形外科主任王天祥表示,在陳小弟身上就同時發生了三個罕見狀況。

顏秀如表示「惡性梭狀細胞」若不處理,可能會影響外觀或是出現癌細胞轉移,有性命危險,但若能提早手術切除,都有不錯的存活率。

臉部腫瘤採取傳統手術一種方式是從頭皮將臉皮掀起來、或是從側臉把皮掀開,但術後都會留疤影響外觀;但若要採取微創手術,兒童由於臉部尺寸小,微創手術切除腫瘤難度極高。

台北榮總醫學工程部助理研究員俞文展表示,過去的3D列印截面導板技術,都是一整塊,但兒童的臉部尺寸很難從微創的傷口放入或取出。研究團隊從拼圖取經,嘗試把切割骨頭的3D列印手術導引板,弄成拼圖,能順利從病人眼角及口腔內的微小傷口放入,精準拼接在顴骨上,幫助以最小面積的骨頭破壞,同時將骨腫瘤給移除。

考量陳小弟的骨骼仍會成長,無法放入其他固定材質,台北榮總也使用陳威明院長自日本引進的冷凍自體骨生物性重建技術,保留自己的骨骼肌肉,將手術過程中切下來的骨骼組織,經冷凍液態氮,浸泡20分鐘,藉由物理性破壞,將骨骼上的所有腫瘤細胞殺光後,再植回陳小弟臉中。術後搭配數次化學治療,7個多月後,陳小弟成功治癒腫瘤,外觀也與一般小朋友無異,即將開心過下一個生日。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藍白再鬥「京華城」容積率!京華城29日出面說明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