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出口連十五黑 財經內閣解方在哪?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陳錦稷(新新聞) 圖/新新聞

新政府提出「經濟發展新模式」與「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做為經濟轉型的政策方針。這些方針如何具體體現於政府政策,看來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有結果,充滿期待的民眾又可以等多久?

當五二零就職當天,蔡英文總統簽署公文任命林全為行政院長的那一刻起,台灣的民主政治就正式邁入第三次執政輪替。國民對於新政局殷切期盼,內閣未上路就被批評是又老、又藍、又缺少女性,準行政院長林全回應戰後嬰兒潮世代解釋人才斷層,但這些批評畢竟只是表面問題。實際上,林內閣真正需要回答的是民眾對經濟的寄望,如何提出具體政策,改善經濟情況才是新政府真正的考驗。新政府沒有蜜月期,一上路就要拿出硬底子真工夫,面對經濟困境,新內閣到底有什麼解方?

追求經濟成長?提升薪資水準?

歷經四年研究,新政府提出「經濟發展新模式」與「五大產業創新研發計畫」做為經濟轉型的政策方針。這些方針如何具體體現於政府政策,看來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有結果。而政策方向還存有不同世代之間,對政策如何具體落實的思考落差。

近期民進黨智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所出版的《新藍圖、新活路,台灣新經濟模式倡議》一書,揭露了「新經濟模式」的政策方向, 但該書文章中也顯示新世代作者對於經濟政策目標, 與主導政策大權的內閣官員之間,存在著想法上的落差。新政府未來的政策要追求經濟成長, 還是應著重於薪資水準的提升? 不同世代之間想法有很大的差異。

當前景氣持續下探仍未見底,國內投資不振,政府支出對經濟成長貢獻也低,加上出口創下歷史上最長的連續十五個月衰退,經濟前景不佳。經濟情勢嚴峻,逐漸影響民間消費信心,不僅僅是林全所說的今年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保一」都不容易,最壞情況是很有可能陷入負成長的隱憂。連剛卸任的行政院長張善政都憂心未來的經濟發展。除了要避免重蹈國民黨執政的覆轍之外,新政府更要突破當前的困境,積極找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方向,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與經濟發展模式的創新改革。

小英再創經濟成長動能的三支箭

新政府必須提出能夠平抑景氣低迷的短期調適政策,才能舒緩經濟情勢不佳帶給民眾的痛苦。否則隨著不景氣,接下來可能產生無薪假與失業率攀升,不但會造成民間消費更加保守,民怨勢必高漲,且承擔景氣波動風險較低的中小企業更可能無法度過難關。而這個短期政策不能只是延緩產業轉型的麻醉劑, 更不能造成逃避長期經濟結構改革的藉口。回顧過去馬政府的短期刺激方案,不外是發放消費券、補助購買家電等,不但無效又大量耗費財政資源,新政府應記取前車之鑑。

而經濟動能趨緩原因,除國際需求走緩的景氣循環因素,造成出口連十五黑之外,經濟結構也面臨不得不轉型的壓力。長期以來過度依賴代工出口,偏重降低成本與規模量產來拚出口的經濟模式,隨著就業機會的不足、薪資成長停滯與所得差距逐漸擴大,再再顯示這個經濟模式已經疲乏。調整經濟結構,尋找新成長動能,才能避免常態性的經濟衰退。

新經濟模式提到要將過去「效率驅動」的經濟模式,轉為「創新驅動」的新經濟模式,讓台灣再創經濟成長動能,重拾經濟競爭力。政策目標明確,但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新政府如何拿出有效對策,如何有效推動。

好消息是,歷經四年的沉潛與琢磨,新政府已經有一套完整且邏輯一致、目標清晰的經濟發展新模式。而新模式是什麼?由蔡英文拜訪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以及工商協進會座談的幾個重要演講中可以略見雛形。蔡英文曾經分析未來台灣經濟轉型的三大課題在於:如何再創經濟成長動能?如何平衡財富分配?如何再次融入全球經貿體系?這是蔡英文認為能再創經濟成長動能的三支箭。《台灣新經濟模式倡議》一書也提到,「以『創新』、『就業』、『分配』三原則為解決問題的核心關照。」「找出『台灣經濟發展的新模式』為目標,精緻並擴大國內市場、增加社會投資、積極改善社會問題為主要方向,並尋求台灣出口部門的新成長動能。」大致上會是新政府經濟政策的幾個方向。

而總統選舉時喊得震天價響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無非是希望藉這些計畫來引導相關產業的升級轉型,甚至藉由創新帶動經濟成長,進而帶動勞動價值的提升與薪資水準的上揚,解決當前經濟不斷探底,以及普遍性的低薪困境,才能讓國民,特別是年輕人找到未來的希望。

缺乏走出低薪困境的具體做法

同時在內需方面, 新經濟模式中希望經濟成長帶動薪資水準提高的想法,不是完全不可能,但勞動生產力不能帶動實質薪資成長,已經是台灣在內許多已開發國家所普遍面臨的現實狀況。《台灣新經濟模式倡議》一書中,中央大學邱俊榮教授的文章便指出:企業的利潤愈來愈多用於支付紅利,導致勞動生產力與實質薪資之間的差異愈來愈大,提高勞動生產力成長不一定能夠帶動實質薪資成長。未來經濟景氣好轉,經濟成長的果實仍會多由少數人獨享,大多數的勞動者還是會無感於經濟復甦,也會讓貧富差距持續擴大。

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會中,基本工資議題意外擦出火花。朱立倫希望提升基本工資到三萬元,讓薪資水準上揚帶動內需消費,創造經濟成長動能。蔡英文當時以訂定《最低工資法》來回應。大選後的勞動節,勞工團體紛紛提出「二十六K」的訴求,時代力量立委們也提出最低工資調高為二萬六千元,以保障薪資能滿足勞動家庭最低生活所需。

對照於新政府「經濟發展新模式」中,希望以創新做為經濟成長動能,讓經濟成長提升薪資水準。這個依賴經濟成長來帶動薪資成長的想法相對保守,起碼還缺少如何讓經濟有效帶動薪資成長的明確做法,必須有更明確的政策才能讓產業調整轉型,才有可能使經濟成長轉化為薪資成長動能。

小心經濟思維的世代落差

經濟成長未必是薪資成長的保證,已開發國家的經濟目標更揚棄過去注重經濟成長,轉變為注重就業機會的創造與薪資水準的提升。經濟新模式希望經濟成長內生為帶動薪資上揚的動力,但顯然當前的經濟模式還無法讓薪資水準有效提升之前,以基本工資等外生政策宣告,讓整體薪資水準上漲,也是政府必須考慮使用的政策工具。

內閣閣員被批評過老之外,更要小心經濟思維的世代落差,與時俱進調整經濟思維才能真正提出有效經濟對策,才能回應民眾對經濟新模式的高度期盼。

(本文作者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企管系主任)

(本文請見1524期《新新聞》,或參考新新聞官網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