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小英總統:對岸國際資源已遠超我們,台灣青年的未來呢?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圖/翻攝自蔡英文 Tsai Ing-wen臉書

文/黃子玲/給小英總統和新政府的一封信(換日線Crossing)

致蔡英文總統:
我是黃子玲,我在中國上海參與研究所面試,
目前就讀於口語傳播學系四年級,
在這裡,我感覺兩岸學子的差距,已經不是學習態度,而是整個大環境下資源分配的差距。

2016 年是改變的一年,對我來說是,對我們國家也是。

台灣民主發展至今,已經走向第三次政黨輪替,政權在民眾的監督下和平轉移。就在 520 小英總統就職的這一天,我正在看著您就職演說的直播,這時我接到了一通電話,來自上海。

「你好,我是 OO 大學的老師,妳已達到複試的標準,請妳下週到系上面試......」,是的,我報考了大陸研究所,並且在不久後就前往上海面試。在這次報考學校的過程中,只有我自己孤軍奮戰,身旁大部分的同學都是直接工作或是報考國內的研究所,我以為競爭者會很少,但是當我到考場的時候,才發現人數比我預期的多,在我一問之下,有越來越多台灣學子有意願前往大陸升學或工作。我在想,為什麼?

兩年前,我曾經到上海參與短期的交換生計畫,我去的那間學校雖然在台灣可能比較沒有名氣,但還是上海 985 的高校,當時一開始去的心態只是想要去玩,放鬆個一學期,但是想不到這一個交換計畫,改變了我往後的人生規劃。

我以前對於大陸學校的印象就是「封閉」、「思想教育」......等負面的看法,但是我到了新的校園之後,發現路上不只有當地的中國學生,還有一拖拉庫的留學生,一問之下,這間學校的國際資源非常多,尤其是跟歐洲名校的合作項目,設有中義學院、中德學院等等,而這些學院就是培養中國學生出去留學的雙學位計畫,中國學生在上海讀三年之後,跟著班上的歐洲同學一起到歐洲的學校,讀完最後一年,在那裡畢業,然後獲得兩間學校的學位。

也因此,在他們的大學課程當中,就必須多上一門歐洲語言的必修課,加上他們的同學有許多是歐洲人,所以當我認識他們的時候,這些同學多已經可以跟外國人直接用非英語的歐語系語言交流。

就算不是雙學位項目的學生,在他們的大學生涯當中,大多都會安排出國交換。出國念書,對這些中國年輕世代的優秀學生來說,是很稀鬆平常的事,更別說大學畢業後申請國外名校讀碩。

但是在我眼裡,這些需要高成本花費的事情卻是遙不可及的。看到人家的環境跟資源,我興起了去對岸讀碩的念頭,不是我不愛台灣,而是因為那是唯一能讓我體驗到國際化的學習環境,而不用花費高額成本的唯一方式。

兩年後,我回到上海研究所面試,見了以前交換時期認識的大陸同學,他們跟我同一年畢業,但是他們都要走了;有些人留在歐洲讀研究所,有些人去香港、有些人去歐美國家......我們是很好的朋友,可是我卻有一種大家分屬不同世界的感覺──他們即將出國體驗不同社會文化的多彩生活,但是我在台灣問的同學,大多是要留在台灣工作,領著二十幾 K 的薪水。

就像蔡總統妳在就職演說提到的,年輕人現在處於低薪的困境,對我來說,留在台灣念書或工作,好像看不見未來,我感覺兩岸學子的差距,已經不是學習態度,而是整個大環境下資源分配的差距,或許這也是越來越多人想到大陸發展的原因?

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兩岸同齡人的發展差距越大,對於台灣的未來的發展和實力越不利,我希望能夠透過這些小小的觀察,請蔡總統正視這樣的問題,請妳,想辦法讓台灣,變成讓年輕人想要留下來的家園,讓外國人,也趨之若鶩的美好國度。

   關聯閱讀

【雙寶娘@上海】致小英總統:我們能否先放下政治成見,學學上海如何留才?

【教育研究者@美國】致教育部長潘文忠:深入教育現場,別讓百年大計淪為口號

專訪《Forbes》30Under30台灣得主江則希:「人才都已經在台灣了,卻很難留住她。」

   作者簡介

黃子玲

來自台南市,朋友都叫我 Dora,目前就讀於口語傳播學系四年級,我會叫作 Dora 的原因來自於美國卡通:Dora The Explorer,Dora 是一個健康黝黑的小女孩,也是個懂雙重語言的冒險家,她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好奇心,常常與好朋友一起去探索這個世界,在現實世界中,我就是 Dora,喜歡語言,喜歡交朋友,也喜歡冒險。

在大學四年中,最喜歡的課程是政治與兩岸關係,曾經到上海同濟大學交換學生,體驗與不同背景的同學交流的生活,並且在交換的生涯中找到全新的自我,決心在語言與外交的能力上深入鑽研。

執行編輯:郭姿辰
核稿編輯:張翔一

  本文獲授權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