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明天就是婚姻平權 對同志的道德檢視和歧視會消失嗎?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Nana(Queerology)

過去這幾週,同性婚姻是否入法再次掀起激辯,隨著越來越多抹黑、滑坡的反方聲音出現,也出現很多好的論述、說明、釋疑。

但是在這波討論中,正反方的交集其實越來越少,我想主要原因在於反方發言越來越偏向個人對道德的標準與觀感,而不是社會制度的建構以及集體生活的福祉,也因此,不論正方的說明如何清楚,其實很難被反方聽見。同時,正方的論述也被推向了追趕回應不實的抹黑,而略顯得被動。

這份被動出現在兩個層面,一是轉化為「自我約束」,一是避談某些容易有不同意見的話題。

比如11月28日在立院前的集會,網路上便有「自己人」在呼籲「不要裸露」以免影響觀感,或是「要做優秀的同志」等等。提出這樣說法的人,一般都認為「為了同性婚姻能夠入法,不要橫生枝節是最好的」。

雖然同性婚姻能入法是當前的重要目標,但是這樣的說法,卻和反對同性婚姻者的言論具有相同邏輯。

▲圖/記者林敬旻攝

以「要做優秀的同志」來說,這是把道德價值再次拿來區分優劣,和反方把同性戀視為劣等人、因此不應該享有婚姻權利的看法,危險地重疊。以「不要裸露以免影響觀感」來說,也忽略了反方自始至終就是以性道德在檢視同志、認為同性戀讓人觀感不好、不應該可以結婚,變成同樣以性道德來檢查裸露這件事情。

但不論怎樣區別隊友們的優劣或是給人的觀感如何,這些從來不是反方不贊同婚姻平權的原因,他們的不贊同來自於他們以自己的道德標準,去判斷誰應該、誰不應該享有平等權利。如果在表達支持婚權時,陷入同樣的思考邏輯,那麼即使明天就立法讓婚姻平權了,我們還是要繼續面對那些讓多少同志受傷、自殺的道德檢視和歧視。

另一方面,當反方把性/別教育、性喜好、性傾向、家庭觀、家庭組成等等,全部混為一談,並且滑坡成多P、小孩都變同性戀、不男不女、沒法叫爸爸媽媽、異性戀家庭會因此破碎,去譴責多P,說我們想結婚的同志才不是那樣,或者就此避談性教育的重要,避談家庭還有更多組成的可能,避談性傾向可能流動、可以選擇。

這在短時間內或許可以讓同性婚姻入法走得比較輕鬆,但是沒有性/別教育,我們依然會有孩子因為性別氣質被霸凌、因為很早發現自己不是男生愛女生卻沒有資訊而抑鬱;避談家庭組成的各種可能,也只是讓一夫一妻的主流論述,變成兩夫兩妻,卻排擠了單親的、離異的和其他我們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家庭組成;去譴責多P、避談性傾向的流動,也只是服膺了原有的性道德。

如果明天就是婚姻平權,如果一場有這麼多人加入的運動,最後卻沒有撼動促成這種運動背後的一絲一毫,那,實在是太可惜了。

▲圖/記者林敬旻攝

最後說兩個插曲。

第一個插曲其實發生在我媽身上。她最近剛好和很久不見的阿姨們碰面。回到家她提醒我,要我千萬不要跟親戚出櫃。

她怕的不是丟臉什麼的,她怕的是我會被難聽的話戳傷。

她說「妳阿姨最近生活裡只剩下教會,這次她講的很多話,我很生氣、想反駁她,因為我知道不是像她講得那樣。」

但其實我一次也沒有跟她討論過這個話題,我一次也沒有需要和她澄清同性伴侶可以結婚不等於所有人都變成同性戀、大家不能叫父母、或是人類會滅絕。

前段時間,則是另外一個朋友聯絡我,直接問我學校性教育現在到底教些什麼。她有兩個小孩,有別的家長拿連署給她簽,說再讓同志這樣搞下去學校教育會教小孩性解放跟多P,她聽了覺得滿心疑惑,於是跑來問我。

同樣的,我一次也不需要跟她解釋什麼是性解放,那也不是她關心的重點,她想知道的,只是正確的、沒有危言聳聽的資訊。

當婚姻平權凝聚了這麼多的動力,當婚姻平權其實可能(像上面兩個例子)在更多議題上都帶來理解,希望我們不要自我限縮、自我道德檢查,朝婚姻平權的目標前進,並且趁此機會讓平權進入更多議題,讓歧視從更多地方消失。

最後,不論婚姻平權什麼時候到來,最想做的其實是給每個可能被反方言論刺傷的人、以及所有可能在不同時候、不同議題因為其他人的歧視而受傷的人一個大大的擁抱。

▲同志高中生被迫跟著父母「反婚姻平權」。(圖/薛舜文臉書)

加入 @setn 好友 #同性平權!一起挺同志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