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萌萌」家人──婚姻平權議題對關係的撕裂與再造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木川/Queerology

面對萌萌(泛指護家盟、救台盟、下福盟等「反同婚、倡守貞」、「一夫一妻、一生一世」的團體),指責很容易,但我更想整理一下自己的經驗與對社會的粗淺觀察,檢視這次婚姻平權議題所帶來私領域裡,關係的撕裂與再造;以及台灣社會變遷中,怎樣的歷史環境和財權土壤,讓性別的現代性,進入 21 世紀之後,因為極右派宗教的全球化,益發艱難。

決戰私領域:恐懼的總和

去年 11 月底,一個日常週末早晨,我和長輩S在家族裡最大的 Line 群組上,針對婚姻平權和同性戀相關議題,妳來我往,短短半小時,她選擇退出群組。

▲與S的對話截圖。(圖/木川/Queerology)

成長過程中,S是位個性溫柔、帶點迷糊可愛的長輩;她也是位單親媽媽,孩子可說是家族眾人一起看顧長大的。這幾年她與孩子成為基督徒後,輾轉不同教派,最後落腳某間高雄快速成長的千人教會,該教會使用從韓國傳來的「雙翼養育系統」,提倡傳教如「細胞增生、分裂」,透過培育小組,小組成員繼續外拓、組織更多小組,達到擴大傳教的目的。據說,她還報名了神學院,研讀中。

目睹她退出群組的當下,錯愕、傷心,連續幾天咀嚼著情緒。相信這也發生在許多人身上,為之後正反雙方的街頭激情,拉開序幕——他可能是你的家人、朋友、同事、孩子的家長、社團的學長姊等等,卻因為婚權議題,激烈交鋒;面對 Line 群組每日量產的謠言貼文,四處尋找解說的資訊奧援;平日和善的人們,在笑話與勸世文之間,夾雜著惡意滿溢的錯誤資訊,失去基本的理性批判與資訊核實(fact check);退出群組、解除臉友,甚至「婚權小蜜蜂」在路上被陌生人言語、肢體暴力威脅等等,各種人際關係的震動、撕裂與再造,在過去二個月內,頻頻上演。

▲12月26日,反同群眾衝入立法院。(圖/記者盧冠妃攝)

可以說,沒有一場性別運動,穿透力如此深遠——由於萌萌連續三天四大報頭版、電視晚間黃金時段等廣告,加上日日不斷的謠言與假新聞,在長輩群、家長群,投下震撼彈。拜萌萌所賜,一夕之間得以看清台灣在性別議題上,存在著多少的不進步、假平等;「性」依舊是禁忌圖騰,提倡性安全、性愉悅及性自主的人們,被視為撒旦的化身、玷污純潔的惡魔,即便多少孕育於未成年女性子宮內的生命及母親自身,早已是守貞教育的獻祭。

從 2013 年開始,萌萌團體換湯不換藥地進行各種聯盟組合,這次的主體除了靈糧堂、真理堂、信義會等國語教派與統一教之外,多了中南部的長老教會(約佔全台長老教會 1/4),依靠著教會禮拜聚會所凝聚的強大組織力與財力物力,以及多數同志不得其門而入的家長群組,進行恐懼動員;而長期投入性別的運動者、接受比較開明教育的六年級以降,則訝異於性別保守勢力的反撲,所提出的言論及政策,幾乎退回七〇年代的性別戒嚴狀態。

婚姻平權法案,理應不是挑戰家庭價值,而是擴大家庭定義、讓同性也能加入婚姻家庭的責任與束縛,相對較不激進的法案,卻因為修改民法——教徒視為「家庭聖經」、世俗主義者視為「國家與人民之契約」——而引爆萌萌對性別議題的深層焦慮,甚至承擔著「社會亂象」這頂無所不包的大帽子。

▲影片來源: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以上影片是公視「獨立特派員:第 475 集・結婚同異嗎」,請看第 11 分 48 秒,這位受訪的中年爸爸說:「每天打開新聞,看到社會中有很多不公不義(的事),沒有是非分明。最近看到路上的一小群同運團體,為了他們的權益,我們很尊重他們,但他們卻要修改我們的民法,我實在是沒辦法忍受。」

從這一段受訪可以看到,這位父親把「同志運動=社會亂象」、「二元性別=是非黑白」、「民法=我們≠他們」等頗具代表的萌萌言論。

「公民」作為易撕黏的標籤紙:缺位的公民意識

我的爸媽是退休公務員,通常被視為泛藍族群。四年級的他們,早早結婚,經營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家家有本難唸經,三代同堂意味著與老一輩在傳統權威與行事上的磨合、委屈;成長於只夠溫飽的年代,經濟穩定是頭等大事,情感的討論與表現,難有空間展露。夫妻之間難免爭吵,夾雜著尚屬年輕的想望與困頓,不免苦悶難過。這樣一個遵循傳統價值的小型超穩定家庭結構,所逸散的某些空缺和貧乏,遂成為我努力跨過濁水溪那一端的決心。

靠著小康家庭的穩定資本,我做到了。同時,我與原生家庭的距離,越來越遠,地理上是,精神上更是。

退休後的二老,進入佛教體系,成員多是軍公教。作為非營利組織的一員,他們致力於環保、小農、文教等方面的推廣,但這一切的思想源頭與動機,來自「上師的指導」;對眾生的慈悲,有時在現實的嚴酷中,不免消失——保守道德的規訓與高標準,往往在生存的考量下,選擇性遵守,或用作對他人批判最簡便的武器。

信仰本沒有錯,信仰也不僅僅是在宗教裡——真正的信仰能幫助人誠實面對生命,而不僅僅是崇敬某些教條規矩。大學時,教授人文學科的老師總說,人生最要緊的不過「安身立命」——生命對自己的意義為何?生命如何自在安定?

▲圖/Pixabay

進入現代社會的我們,越來越原子化。傳統家族與田園生活一去不返,曾經維持著安土重遷的鄉土人際網絡,消失殆盡。現代社會強調個人的自主與個性,但從另一面來看:如果個人不夠強壯、來自家庭/社會/經濟的支持不夠,是否更容易載浮載沉,動盪墜落?所以有試圖解決原子化困境的社群與各種團體的連結,除了為社會的安定貢獻一己之力,也有著為眾人織起一道安全網的企圖。

我能理解,面對瞬息萬變的科技、台灣經濟情勢下滑的上一代,所感受到的「亂」與「不安全感」,對「秩序」的懷舊與渴求。當昔日的價值觀與生命經驗遭受挑戰,沒有更寬廣的知識或體認,能用來解釋、再造新的眼光與秩序,不斷挑起情緒的恐懼行銷遂找到最好的受眾目標;強調團體扶持、利益與共的宗教門派,更成為漂泊靈魂的去所。

特別台灣伴隨中國經濟崛起的三十多年來,越來越多人到中國尋求發展之路。相異於美國極右教派將資源與人力往非洲直接輸送、宗教殖民,台灣則是成功基督徒商人與高階台幹,夾帶從中國賺取的財富返來。當財富作為糧彈,加上渴望維穩秩序的保守道德、以佈道者為準的信仰信念,基督教世界當道的成功神學——希望能在短時間內招募最多信徒的宗教競賽——就像《背離親緣》下冊中所提到的:「教會信眾的慷慨揉合了好戰及仇視異己,說也奇怪,竟讓人不禁聯想到幫派作風。」(頁 229)(可參考:寇謐將,《黑色島嶼:一個外籍資深記者對台灣公民運動的調查性報導》,第二章「民法九七二條與基督教福音派興起──是的,在台灣」;喬瑟芬,2016/12/2「護家盟大解密~論護家盟的形成與其策略」(上))

於是可以看到萌萌在策略上,亟欲強調教徒之外的公民身份,在「台灣守護家庭」的網站上,他們翻弄著各種學術調查、性別專業、統計量表等等語言與數據,卻架空這些專業用語背後的脈絡,以暴力的方式逕自曲解;接受過一些人文學科訓練的人們,能輕易辯證出辭彙的誤用或邏輯問題,但對只接受佈道作為主要知識來源與信任,不允許或沒有能力承接其他開放進步、不同意見的中老年長輩或家長們;甚至許多律師、醫生,即便有技術專業,所接受的性別議題與教育,仍停留在封閉停滯的不毛之地——狂熱而無法溝通、與世俗意見嚴重斷裂的教徒姿態和行為,於焉出現。

▲反同男子在立院外舉布條。(圖/記者盧素梅攝)

今天是昨天的果、明天的芽

還記得 318 運動,許多人被年輕一代的自主協作所驚艷,那是台灣累積了三十年逐步自由開放的教育與社會氛圍下,長出的苗芽。如今的婚姻平權議題,萌萌所召喚,屬於台灣舊世代的價值與長輩們,已不僅僅是性別議題,背後更是宗教、政治與錢權交纏的金權結構的掙扎。因此,婚姻平權的實踐,不僅僅是性別正義的一環,更是深層公民意識的啟蒙與考驗,關係到政教分離的確立,也關係到更成熟的民主政治與更平等的資源分配。

過去承接蒼白八股教育的台灣信眾們,是否能產生更深層次的宗教思辯,而不僅僅是信仰口號?老一輩的世界觀與年輕世代的語言,能否因愛而交集交會?面對變動不停的時代,「拼經濟」能否不止一種解釋與面貌,如同婚權擴充所帶來更深遠的願景?

▲影片來源:YouTube,若遭移除請見諒

【何謂「世俗主義」? 為何它很重要? 】影片以英國為例,提到基督教干涉政治、教育、婚權、醫療服務等各種面向,作為公眾的思考。也可以看到,某些極右基督教派的主張,可說是 21 世紀,不分你我的全球化議題與挑戰。

農曆年將近,對許多 LGBT 來說,又是一場近身肉搏。面對萌萌從 2013 年以來,持續、反覆、惡意越來越明顯的爭戰,自己經歷過悲傷、撕裂、憤怒、找尋盟友的過程,持續鍛鍊著心靈的肌肉——要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堅定溫柔、不躁進,不斷拆解恐懼的迷霧;如果評估經濟自立、身邊支持系統也足夠,「出櫃」會是前行的方向,畢竟面對恐懼動員,現身所帶來的衝擊與不被代言,才是化解恐懼的真實——LGBT 的存在與權益,再也無法被隱身、忽視與被虐待;透過現身與對話,才能讓惡意貼文與阻擋權益者,多一層顧慮與反挫——親愛的,小心/放心(直)同志就在你身邊。

加入 @setn 好友 #同性平權!一起挺同志

【#直播中LIVE】【20240423】彩券開獎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蕊米報新聞 Feat. 伊拉拉 𝔈𝔩𝔞𝔯𝔞🫶🏻 一日主播大挑戰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