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水好福利佳,為何從Google離職?轉職要注意3件事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 / 林庭安/經理人月刊

如果你現在在 Google工作,要換工作之前,會不會很猶豫,擔心自己下一步是否會更好?甚至,你的親朋好友會不會勸阻你,覺得你為什麼要離開一家當紅、福利又好的公司?

《Pivot:The Only Move that Matters is Your Next One》作者珍妮‧布萊克(Jenny Blake)曾是Google職涯策略諮商師,當決定離職自立門戶時,周遭的人都非常驚訝,頻頻詢問:「妳覺得自己會做得比待在Google還好嗎?」 「我不確定我能不能做得比較好,但如果我沒試過,我想我會後悔一輩子。」於是,布萊克就這樣做了一個「關鍵轉折」(pivot)。如今,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幫助更多人規畫職涯,「雖然人生還是起起伏伏,可是我的心裡無比平靜,也對工作充滿鬥志。」

《Pivot》原意是轉軸或支點,美國矽谷創業圈常把這個字用來比喻重新定企業走向、微調產品,以符合市場需求。比方說,成立於加拿大的Ludicorp公司曾經為了某項線上遊戲,建立一個可以即時交換照片的聊天室,沒想到遊戲不怎麼紅,聊天室的「照片分享」功能卻大受歡迎,最終促使Ludicorp做了關鍵轉折:將照片分享功能獨立出來,成為今天攝影迷的愛用平台Flickr(Ludicorp和Flickr都已被Yahoo收購)。

▲圖/經理人月刊提供

主動連結「點」與「點」,把自己帶往關鍵下一步

布萊克把這個概念套用到職涯規畫,將自己假想成產品,透過不斷優化技能,再利用低風險的微小試驗,評估轉變的可行性,有助於自己的職業生涯愈跳愈高、愈做愈好。

「你必須相信,眼前發生的點點滴滴,將來多少都會連結在一起。你得去相信,直覺也好、命運也好。」這是蘋果共同創辦人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2005年在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的畢業演說中,廣為流傳的一段話,鼓勵人們相信自己現在所做的一切,在未來的某一天,都有可能派上用場。

不過,布萊克雖然認同現在的成就是由過去的點點滴滴串聯起來,卻不像賈伯斯那樣認為我們必須消極地「相信」,而是可以積極、主動連結「點」與「點」,把自己帶往「關鍵下一步」,創造另一個職業高峰。

她以打籃球來比喻尋找關鍵轉折的流程:要成為好的籃球員,首先要打好基礎(plant),運球穩健搭配腳步,才能有效進攻與防守。 其次,在場內要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掃描球場(scan),才能找出對方防守的空檔,適時傳球給隊友助攻,或為自己製造機會(pilot)。最後,傳球或投籃或許會被抄截或蓋火鍋,但是一定得做這些嘗試,才有可能射籃得分(launch)。

微小的失敗不是失敗,而是更往成功目標前進

對於不確定該不該轉行、或找不到生涯方向的人,布萊克的建議是,不要對現在的工作有些微不滿或不開心,就馬上辭職,而是透過「有意識」「有技巧」地轉換職位或跳槽,讓職涯有更多選擇,也更開闊。下決定前,先省思以下3件事:

為轉變備足子彈:

布萊克發現許多人在想像未來職涯時,常會急著想知道:如何在公司找到新定位、怎麼邊工作邊找工作、怎樣確定這個決定會不會順利發展……,然而在剛開始規畫時,太快問這些問題只會招來焦慮,無濟於事。

因此,這個階段的任務是尋找自己的核心技能與價值,不用羨慕別人有什麼,只要專注在自己擅長的事,深化、優化它,想像一年後的自己要成為怎樣的人。當然,「經濟基礎」是先決條件,否則做什麼都會綁手綁腳,更可能局限選擇性。

建立人脈、累積信譽:

找到方向之後,接下來就要盤點手邊有哪些資源,可以帶領你前往目的地。

布萊克採訪了許多成功找到轉折點、跨入夢想職位的人,幾乎每個人都強調兩點:一是把現在的職務做到淋漓盡致,二是建立人脈(networking),「新的工作機會通常來自於朋友或同事,以及你為自己建立的名聲。」

美國加州知名攝影師丹尼爾‧卡拉漢(Daniel Kellehan)在酷朋(Groupon)工作時,就開始經營Instagram(IG),經過3年不間斷地貼文,他累積了7000個追蹤者,更在連續兩周被IG列為「使用者推薦」後,追蹤人數暴增至10萬人。慢慢地,從IG找上他的客戶愈來愈多,最後接案反倒成為他的主業,收入也跟著翻倍。

持續驗證想法的可行性:

最小可行性產品(Minimum Viable Product)是近年創業界的流行用詞,意思是以最低成本快速放到市場上,驗證產品或商業模式是否可行。套用到職涯規畫上,就是把腦海中對未來的想像,透過微小的試驗來確認方向及可行性。 舉例來說,想轉換跑道,你可以開始在公司裡多參與一些自己有興趣的專案、利用業餘時間經營網路平台,不用等到轉職後才重新學習新技能,或辭職後才開始創業。

就像發明家愛迪生(Thomas Edison)曾說:「我試了1000種不靈驗的方法,不代表失敗,因為每一個錯誤的嘗試,都能讓我更邁向成功。」微小的嘗試,雖然無法確保成功,但是容錯率較高,失敗後必須承擔的風險也較小。

   延伸閱讀

工作不開心、沒成就感,別急著離職!想清楚 4 件事,自己創造完美工作

「換份新工作,我會做的更快樂」別傻了!飛機上的乘客教我的事

工作認真又熱衷學習,卻拿不出成果?職場上最容易遇到瓶頸的 3 種人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經理人月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加入 @setn 好友 #第一次工作就上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