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紀錄!患開放性動脈導管 成醫救478克早產嬰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一名僅478克的早產兒女嬰,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家屬在接受成大醫院醫療團隊建議後決定選擇「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順利將關閉器送至動脈導管,也打破體重最輕早產兒成功接受此手術的世界紀錄。

成大醫院以心導管手術成功治療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出生僅478克早產女嬰,打破文獻紀錄。(圖/成大醫院提供)

▲成大醫院以心導管手術成功治療罹患「開放性動脈導管」出生僅478克早產女嬰,打破文獻紀錄。(圖/成大醫院提供)

替該女嬰進行診治的成大醫院醫療團隊成員之一新生兒科醫師林永傑表示,該病例是懷孕23週出生、體重只有478克的早產兒女嬰,因為「開放性動脈導管」達0.3公分,藥物治療無效,等到女嬰489克時,建議家屬開胸手術或心導管手術,3日後決定選擇心導管手術。

林永傑說,由於早產兒的體重很輕,下肢的股靜脈或股動脈很小,心導管手術不容易將手術導管與關閉器送入早產兒的下腔大靜脈,且因早產兒的動脈導管長度小,要將手術導管與關閉器,穩定地放在開放的動脈導管中,更是困難。

在放置關閉器的過程,該醫療團隊配合術中超音波定位,使用極少量的顯影劑保護腎功能,手術十分順利,女嬰成功脫離呼吸器,腎功能也逐漸恢復,心臟衰竭也大幅改善。

林永傑指出,動脈導管仍維持開放時,將會分流主動脈的血流至肺動脈,若分流的血量太大,一方面造成早產兒血壓不穩定,心臟衰竭;另一方面卻造成肺部過度充血,氧氣需求量上升,甚至肺出血,進而死亡。

早產兒「開放性動脈導管」的治療,過去僅有藥物治療與開胸手術治療,而以藥物優先。林永傑說,然而藥物僅對半數的早產兒有效,也可能帶來副作用,如胃腸出血、腎功能下降等。若藥物治療無效,而且此先天性心臟病造成心臟衰竭或呼吸衰竭,那就須進行開胸手術,將開放性動脈導管結紮。但手術也可能帶來一些後遺症,例如出血與感染、體表會留下1條很長的傷疤、返喉神經的傷害而造成聲音終身沙啞等。

近年來國外開始嘗試使用心導管將關閉器送至動脈導管中,從內部阻斷血流,稱為「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此手術傷口小、失血量少、以及可避免外科開刀帶來的後遺症。

目前世界上報告可成功接受「經皮心導管之開放性動脈導管關閉術」最小體重為755公克。林永傑表示,成大醫院早產兒心導管手術,目前已治療10例體重小於2,500克的案例,成功率100%;此次接近500克的案例,讓該院打破文獻上以此手術治療最輕體重早產兒的紀錄。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