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全台至少20萬人「少」奶奶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與歐美國家相較,台灣乳癌患者術後接受乳房重建手術的比率仍然偏低。長庚醫院林口總院乳房外科教授陳訓徹說,保守估計,全台未接受乳房重建的「少」奶奶人數至少20萬人。

▲乳癌在台灣仍然是女性癌症發生的首位。(圖非新聞當事人/Flikr CC授權/原作者Alexander Lyubavin/網址http://bit.ly/2gdP3vq)

據統計,全國每年新增一萬多例乳癌個案,其中六千人部分切除、四千人全切,在乳房全切病友中,僅約一千人重建乳房,仍有三千人成為名符其實的「少」奶奶,扣除晚期以及年紀較大者,仍有兩千名病友應接受乳房重建手術,卻遲遲未做,以致影響生活品質,以及人際關係,甚至婚姻生活。

彰化基督教醫院乳房中心陳達人教授分析,未做乳房重建原因,主要為經濟能力不佳,無法負擔手術費用,以及擔心乳房重建後,影響未來篩檢的精確度,提高復發及死亡風險。

陳達人表示,曾收治過想要接受乳房重建的年輕乳癌患者,但婆婆卻極力反對,理由為做了重建手術,裝上水袋或是矽膠之後,死亡率與癌症復發率很高。但事實上,重建手術與死亡率及復發之間是完全沒有關係,現在回診檢查,除了觸診以外,我們還有很多精密的儀器可以使用,如使用超音波等,即使裝上水袋、矽膠,也不會影響檢查的精準度。

陳訓徹表示,部分年輕乳癌患者無法克服心理障礙,認為一旦切除了整個乳房,自己好像成為了「怪物」、「假女人」,因此,延遲就醫,事實上,在乳房全切手術時,預先保留乳頭及乳暈等部位,配合乳房重建手術,除了保有女性 特徵之外,患者預後性生活滿意度也明顯較高。

新光醫院乳房外科主任鄭翠芬表示,一名年輕女性在結婚前幾個月確診乳癌,因為腫瘤太大,必須切除整個乳房,但她有些猶豫,擔心少了一邊乳房,無法拍攝婚紗。為了讓她安心地成為美美的新嫁娘,在切除乳房之後,立即施以重建手術,拍攝婚紗時,仍然露出深V的事業線。

為了讓更多乳癌病友了解乳房重建手術的重要性,陳訓徹及侯明鋒、陳達人、鄭翠芬等多名國內乳房治療權威,於3月11日正式成立「台灣乳房腫瘤手術暨重建醫學會」,積極推廣「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OPBS)概念。

陳達人指出,學會成立目的在於整合乳房外科、整形外科兩個專業領域的醫師,針對個案進行討論,再決定治療方法,乳房外科負責腫瘤切除手術,整形外科負責修補乳房外觀,如此一來,便能兼顧病人生理與心理。

「患者身心一樣重要」鄭翠芬舉例,一名乳癌患者確診時,寶寶才一歲多,晚上睡覺時,常吵得要喝奶,吸著媽媽乳頭才能安然睡覺。患者得知必須切除乳房時,當場在診間大哭,並非擔心手術成敗,而是想著手術後,孩子晚上找不到乳房,會不會睡不著?或是因此認不得媽媽?

經過評估後,採用局部切除,施以「整型式乳癌切除手術」,並未植入填充物,而以整形方式讓乳房幾乎與術前沒兩樣,該名年輕媽媽這才放心。鄭翠芬提醒乳癌病友,並不是一定要全切,經過醫師評估後,還是有機會保留原來「體型」。乳癌患者在承受罹癌身心煎熬後,最希望的是不想異於常人,能方便著衣、正常生活,即便是手術治療後,依然能讓她們充滿自信、抬頭挺胸,作個真女人!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