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12分鐘!吃海鮮先拍照PO臉書 恐增「烙賽」風險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炎炎夏日報到,高溫且潮濕的環境最適合各種微生物的生長,食藥署提供「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並特別強調,喜歡吃海鮮的民眾,如果餐點離開冷藏環境,在夏天超過約12分鐘,可能會提升腸胃症狀風險。

食藥署表示,依據歷年統計資料顯示,5至10月為食品中毒發生的高峰期,民眾應特別注意食品保存條件,避免因保存不當導致微生物生長。尤其許多民眾喜愛在夏天食用海鮮水產品,該署提醒,貝類水產品應澈底加熱後再食用,切勿追求口感而忽略生食的風險。

食藥署科長林蘭砡特別提到,海鮮水產品是腸炎弧菌的最愛,它是一種耐鹽的菌種,在有鹽的環境下就會壯大勢力,當海鮮類食品離開冷藏環境,於30℃至37℃的溫度下,最快約12分鐘後,該菌量就會增加一倍,當菌量越多,一旦被吃下肚,就可能有腸胃症狀的出現,如腹瀉、腹痛、噁心、嘔吐等。因此在享用海鮮類食品時,最好別忙著拍照上傳臉書,以免肚子鬧脾氣,反而壞了聚餐興致。

還有受到女性消費者喜愛的蛋糕甜點,林蘭砡說,冬天應在1小時內吃完,夏天則是要在30分鐘內食用完畢,不然就應放置冰箱,否則會不新鮮。

林蘭砡表示,該署分析2015年的食品中毒通報案,依患者數而言,最常見的感染源依序為諾羅病毒,常發生在無煮熟、不乾淨的貝類水產品所致;再來是仙人掌桿菌,若廚房環境衛生條件差,可能透過灰塵、昆蟲等傳播,在20℃以上溫度,食物放置過久也可能導致該菌大量滋長;排名第三的是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存於人體皮膚、毛髮上,如果餐飲從業人員有傷口、或是沒洗手、戴手套就直接料理食材,或生熟食沒分開,該菌就可能有機會跑到肉、蛋、貝類等食材上。

最後該署提供民眾及業者,預防食品中毒五要原則,包含「要洗手」:調理食品前後需澈底洗淨雙手,有傷口要包紮。「要新鮮」:食材要新鮮,用水要衛生。「要生熟食分開」:處理生熟食需使用不同器具,避免交叉污染。「要澈底加熱」:食品中心溫度超過70℃,細菌才容易被消滅。「要注意保存溫度」:保存低於7℃,室溫不宜放置過久。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