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日線/專訪林唯哲:「日本設計不敢嘗試的,台灣做到了」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原文標題:「台灣真的應該更有自信一點:日本設計不敢嘗試的,台灣做到了」──專訪林唯哲,以台日交流為職志的設計師

文/郭姿辰/換日線Crossing

捲髮及肩,身著黑白條紋衣,清瘦的身影揹著後背包,我從咖啡廳內的玻璃窗認出林唯哲,趕緊揮手招呼,他帶著歉意向採訪團隊說明有事耽擱,且因為對台北不熟而找了一下。

林唯哲,29 歲,高雄人,2014 年畢業於設計殿堂──日本東京藝術大學,並且是該校 67 年來第二位取得設計本科碩士學位的台灣留學生。爾後,他進入日本工業設計龍頭「GK 設計集團」工作兩年半,目前正和朋友創業。

在我們還沒進入正題前,林唯哲欲言又止,「講了很丟臉,我不喜歡機場伴手禮,但初次見面沒有帶點什麼好像很奇怪,」說明我們不能接受禮物後,他緊接著解釋並拿出伴手禮,「只是分享給你們平常自己有在吃的零食,微小到不行,這是我很喜歡的洋芋片,也是日本(包裝設計)最漂亮的洋芋片,請務必收下,」這一來一往,感受到他在日本生活七年多濡染的禮貌與客氣。

戴著木質邊框眼鏡,鏡片後是一張素淨臉龐的林唯哲,講起「設計」,頓時一改先前的溫文保留,表情堅定又帶點激動:「我一直很想把台灣的設計帶出去,一方面是讓更多人知道我們的創意與技術;二方面更不想讓台灣設計圈停留在價格上的廝殺......」

對他而言,「設計」是將台灣推向國際的媒介,這也是他往來台日多年,最關心的職志。

「台灣的資訊何時出去?沒有!」

「我在日本,從留學到工作,越來越堅定想要從事台日交流的決心,」林唯哲一反受訪者的被動姿態,和我們借了筆,將訪綱翻至背後的空白頁,開始一邊講解我們以文字羅列的,屬於他的生涯歷程,一邊改用筆畫圖示意:

從經營臉書專頁「選選研」(S. Select Lab)、籌劃出版《T5:台灣書籍設計最前線》、替雜誌採訪撰文,到走向實體辦沙龍講座、創立東京的「期間限定藝術旅店」──Nibunno...,林唯哲從留學時代到就職、創業,在台日兩地一一留下的亮點,在紙上一一連成了線,構成了面。

這都是林唯哲一點一滴,帶著台灣設計「出走」的方式。

曾經無限嚮往日本設計,「破釜沉舟」地報考了日本頂尖設計殿堂東京藝術大學,林唯哲如願進入強者雲集的東藝大學習後,卻慢慢開始理解,台日設計之間的差異,不只是過去自己認知的「資金、市場或技術」問題,更是「觀念」與「環境」的差異。

他更發現,所謂「台灣設計」和「日本設計」之間各有特色與優劣勢,並沒有絕對的高與低。但台灣的設計環境要提升,必須一方面能即時跟上日本或世界設計大國的最新資訊與趨勢、更新沉痾已久的錯誤刻板印象與觀念;二方面,也必須積極地向世界發聲,「不能只被動地期待別人注意到你。」

於是,在求學到初入職場的階段,他將「選選研」當成部落格,分享記錄自己在日本看過的展覽、設計業的實況,「卻意外的被認知為獲取日本設計最新資訊的平台,」林唯哲謙虛地說。

事實是,由於林唯哲自己具備專業,又不願譁眾取寵地傳遞錯誤、陳舊觀念,於是「巷子內」的台灣設計工作者與專業期刊的邀約,紛紛慕名而來。目前林唯哲以「選選研」為名在《Shopping Design》等媒體採訪撰文,並不時舉辦沙龍聚會,邀請日本設計師、藝術工作者分享日本設計產業真正的面貌。

幫助台灣「認識日本設計產業真實面貌」之外,林唯哲也開始嘗試集結台灣設計師的理念,到日本當地分享。

因為他發現,不僅是台灣設計圈渴望得到日本的資訊,相對的,日本的設計圈,如今其實也非常關注台灣和亞洲各國的設計趨勢。

但對比日本設計展覽進到台灣的頻率,「台灣的資訊何時積極地跨出去推銷自己?沒有!」林唯哲感慨地說。

▲對林唯哲來說,「設計」是將台灣推向國際的媒介,這也是他的職志。(圖/郭姿辰攝影/換日線Crossing)


出版《T5:台灣書籍設計最前線》:台灣設計應該要更有自信一點

於是,林唯哲在日本,將自己欣賞並引以為傲的台灣書籍裝幀、CD 包裝設計,樂此不疲地向日本設計圈推薦介紹,進而促成了《T5:台灣書籍設計最前線》的出版。

東藝大的教授藤崎圭一郎身為編輯長,與林唯哲一起企劃製作,訪問台灣 5 位書籍設計師──聶永真、小子、王志弘、何佳興、霧室,展露台灣設計不被壓抑的創意,讓編輯長寫下了如此評價:「台灣書籍設計的自由程度真令人羨慕。

在《T5》發行以後,林唯哲獲邀到日本的圖書文化館演講,一共三場。一聽見主辦方說明要售票,林唯哲現場描摹當時的心境:「誰要來呀?我是誰?我那時候覺得好尷尬喔,想說辦完第一場就不要辦了......」但讓他意外的是,首場講座當天座無虛席,其中部分聽眾是日本設計師,更多數的是一般民眾,林唯哲說:「台灣所有的創意文化要更有自信一點,大家(日本人)是在看的,只是台灣這裡,有時反而感受不到而已。

日本不敢嘗試的,台灣做出來了

關於設計,「台灣人大都會覺得日本很厲害,但台灣有一個最厲害的強項是日本缺乏的,那就是所謂的實驗性,」林唯哲舉例,前陣子他將一個平面印刷案,發包給一個日本的知名印刷商,即便預算充足,甚至承諾「錢我全付,做壞我負責,」但日本廠商說什麼都不願嘗試沒做過的設計。

原因只有一個:「日本設計產業背後有一套很硬的規範,舉凡不在標準作業流程(SOP)中的,他們堅持不做。」

林唯哲不服氣,因為自身擁有印刷方面的工作經驗,回頭做了原型(Prototype)給廠商看,證明此設計可行,但仍舊被拒絕。最後,他乾脆回到台灣發包,結果產品十分成功。讓他不禁讚嘆:「台灣就是敢做,即便成品有可能會『零零落落』(台語),但是做出來的東西是很瘋狂很有創意的,」林唯哲用對比點出台灣設計最強的優勢──日本若等於規範,台灣便有著自由。

日本對新興設計師的不信任

他進一步說,日本的拘謹,也同時反映在對設計新世代的信任度低:「日本絕大多數的大企業業主,不會相信新創、不會接受剛出頭的人,」在日本,他們相信能獨當一面成為「一人前」(註)的設計師,至少需要在「名門」──業界知名設計公司或廣告公司磨練個五年、十年,不像台灣欣然接受獨立、新銳的設計師。

林唯哲提起創業後第一次接到的大案子,來自日本最大廣告公司電通集團(Dentsu Group),要策劃公司的整體形象廣告,歷年都是委託長期合作的印刷廠,但這次要做的東西難度較高。電通的藝術總監(Artistic Director, AD)聽過林唯哲發表台灣的印刷技術,於是找他當印刷指導(Printing Director),但卻被公司裡的創意總監(Creative Director, CD)質疑可行性,林唯哲說:「我們新創企業在他們眼裡,不過就是一間三流的公司,」幸好在藝術總監的堅持下,決定先報價,當電通聽到價格時,吃驚異常。

事實是,台灣有本事做日本的設計

林唯哲露出無奈的笑容,「說起來有點哀傷,台灣不但有能力做,而且價格還很親民,」他讓台灣廠商得到理想的價格,也讓電通滿意,同時達到林唯哲最在意的──將台灣的技術介紹出去,做更有趣的設計,不須困在台灣市場打價格戰。

很多日本人覺得不可能這麼做的東西,在台灣竟然都做到了,這是我覺得台灣很強的地方,」除了價格的競爭力,林唯哲對台灣印刷技術的自信不言而喻。

「不過他們(日本)有個東西贏過台灣,就是執著於追求完美的細膩,因此設計的品質和完成度非常高、非常好。」曾經在日本設計業歷史悠久的「名門」GK 工作的林唯哲,娓娓道出他的觀察。

GK,日本第一間設計公司,從二戰後成立至今約五十多年的歷史,身為日本工業設計的龍頭,從日本鐵路 JR 的識別系統、山手線電車、YAMAHA 的賽車,到生活用品如眾人皆知的龜甲萬醬油瓶都出自 GK 之手。他們把設計做到「職人」的精神,將設計提高到工藝品的層次,「他們的訓練非常紮實到甚至極端,直到最後一刻為止,還在精雕細琢產品的每一個曲線跟弧度。」

這也影響了林唯哲看待設計的態度:以往他認為設計是解決問題的工具,檢查設計的準則是產品有沒有達到效果。但現在他對設計更為講究,「GK 教了我『執著』:不斷推敲、嘗試無限接近完美。執著,才有可能做出歷久彌新的偉大作品。」

帶著這份執著,打造兼具設計與藝術的「限時旅舍」──Nibunno

2016 年春天,帶著 GK 教給他的「執著」離開,林唯哲和朋友,也是投資人(老闆)李章聖合夥創業,初試啼聲的第一個大作品,是利用即將拆除的老舊建築,打造出限時 4 年的藝廊概念限時旅舍。

這棟旅舍的名字 Nibunno,採日語「二分の」的發音,中文直譯是「二分之」。林唯哲說明「一半」的概念:「假設建築原本是 1,四年後拆掉歸 0,想要表現 Nibunno 現正處於二分之一的生命裡面,所以我們把整個空間精準的解體一半,」林唯哲拿起筆繼續說明。

以距離地面高度 1,300 mm 為界,打掉界線以上的石膏,裸露出最原始的水泥牆,除了水泥原色以外,界線以下粉刷白漆,讓整個空間呈現單一色系,打從床組、家具、地毯到落地窗簾都是輕柔而飽滿的純白,將房間化為藝廊,不定期策展台灣與日本年輕設計師的作品。

▲房間保留水泥原色,1,300 mm 以下則粉刷白漆,讓整個空間呈現單一色系。(圖/林唯哲提供)

願成為搭台者

創作者都需要舞台,甚至需要有人支持他們,他們才有辦法生存下去,」林唯哲有感台灣的設計常限縮於小圈圈裡走不出去,「但怎麼讓台灣的作品自然地被推出去?難道是期待政府砸重金宣傳嗎?還是在日本直接開一個藝廊或博物館嗎?其實不是!因為這樣一般人不會特別想來親近,」林唯哲自問自答,不著痕跡地展現他渴望分享的特質,「所以我們想做的,是一個可以住的藝廊」。

事實證明,林唯哲軟性「強迫」旅客觀賞台灣設計師、藝術家作品的點子非常有效:在營運的第一天,第一組西班牙的客人馬上就買走台灣插畫家的作品,「我覺得這會讓創作者更有信心」,林唯哲興奮分享在這三個月的營運期間,已成功賣出好幾幅展示品。

甚至還遇過大手筆的客人,「我們差點都要叫他乾媽了,」林唯哲笑說,一位中國客人帶著女兒訂了兩間房,只為欣賞不同的作品,主動詢問林唯哲所做的事,在聽完後,二話不說買下所有販售的作品,更開口邀請林唯哲為她的公司做設計。

▲林唯哲希望透過旅舍 Nibunno 策展台日設計師的作品 。(圖/林唯哲提供)

用最少的人力,做最多的事情

然而,辛苦的那面還沒說。

即使目前規模很小,只有兩間四人房當實驗性的經營據點,但經營旅舍所需要做的事,從進退房、房務清潔到設計策展,只有三個人包辦──老闆李章聖、林唯哲與他的太太,於是兩間房就讓他們忙得焦頭爛額。

「從 2016 年 8 月到現在,我們週一到週日是沒辦法休息的,」在旅舍完成前,他們三個人(包含老闆)還身兼施工,鋪水泥、做展架等都不得不自己來,連接洽廠商、拜訪媒體也都是林唯哲往返台日兩地跑。

「你為什麼不多請一個人?」被問到這問題,林唯哲先是說擔憂這份工作沒有發展性,因為房子 4 年到約後將被拆除,但更直接的原因是:「我們已經試算過了,即便現在開始每一天客房都被訂滿,4 年後仍賺不回來,」於是林唯哲四處接案,在少之又少的時間裡擠出時間採訪撰文,協調日本的展覽到台灣等,他忍不住卸下心房,像與朋友訴苦般,對身為採訪者的我們低聲長嘆:「我想要休息」。

▲從左至右,分別是林唯哲的太太、投資人李章聖、林唯哲以及目前新加入的女孩!(圖/林唯哲提供)


即便知道會賠錢,還是全力以赴的偏執狂

但其實他一刻也沒閒下來,4 年後無法回收成本,林唯哲仍全力以赴,是為了背後的藍圖:「Nibunno 兩三年後若可以持續運作,且旅舍真能達到交流的效果,我們可以再去拓展其他的住宿設施,讓經營規模再大一點。」

可讓我們驚訝的是,林唯哲設定的房價完全無法支撐他的理想:Nibunno 位在東京麻布高級住宅區,擁有從窗戶便可眺望東京鐵塔的視野,平均一人的住宿費用,卻幾乎低於一般民宿的等級。

▲Nibunno 位在東京麻布高級住宅區,擁有從窗戶便可眺望東京鐵塔的視野。


「很多人也說價錢太低,我們之後會再考量,這也就是我跟老闆之間少數的意見分歧:他希望我把價錢提高至少不要虧本,但最後到了開幕前,他還是只能尊重我的堅持,」林唯哲笑說。

他表示,因為「台灣」才是他選擇離開日本大企業的創業初衷。例如 Nibunno 在臉書專頁上的宣傳都以中文為主,目的也是讓台灣是第一個接受訊息的地方,他擔憂如果價格抬高,「台灣人若覺得太貴而沒辦法來,那我會覺得很可惜,因為這是台日交流的地方。」

▲協助開幕觀覽會的台灣夥伴。(圖/林唯哲提供)


「設計跟創業真的是兩件事,」林唯哲有感而發地苦笑。

因為這句話,採訪到了尾聲,竟頓時變成有如「顧問諮詢現場」。我們輪番以採訪過的案例說服林唯哲:不要做注定賠本的訂價,要思考商業模式;甚至企圖幫忙提出看似兩全其美的主意:諸如請台灣學子到 Nibunno 打工換宿、或者提供實習機會、定價拉高但出示台灣護照打折等等,他聽了這些五花八門的建議,頓了頓說:「我真的不是商業的料,還是把這件事交給老闆吧!」

看著他堅持純粹的模樣,我心裡不禁覺得:這就是林唯哲啊。

後記

離去前,我們無意間問了一句:「所以你之後在新創公司的頭銜是什麼呀?合夥人?總監嗎?還是 Manager?」處理公司所有事務的林唯哲,略帶玩笑的說:「朋友都建議我寫藝術總監或 Manager ,這樣媒體會比較喜歡,可是我們就三個人,一個是投資人、一個是我太太,是要 manage 什麼?」

語畢,大家都笑了,這才看著他目前的日文名片上,印著デザイナー(Designer)。講求名符其實的頭銜,就一如林唯哲害怕過猶不及的個性。

註:一人前,日文用在餐點是指一人份,衍伸到工作則表示能獨當一面的人。

▼與 Spacebar Studio 協同製作的 Nibunno 形象概念宣傳影片

   關聯閱讀

丘增平:日本設計的第一堂課──「嚴謹」

以文化鍍金,極上消費主義全面殖民──談「文創」,台灣品牌怎麼贏日本?

「矽谷只是一個地方,更重要的是人,」──Unicorn 執行長施凱鈞:「溫良恭儉讓」的環境不會讓台灣進步

  本文轉載自換日線Crossing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直播中LIVE】520就職倒數!賴清德、蕭美琴邀友邦元首等400外賓觀禮 禮賓人員著新裝亮相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