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三大迷思 近5成患者求職遭歧視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思覺失調症病友經積極治療,其實就如同一般人,可以穩定工作,融入社會。不過,今年台灣精神醫學會與康復之友聯盟進行「思覺失調症認知與態度調查」卻發現,大眾對思覺失調症有三大錯誤迷思,包含「無法見人」、「具有危險性」及「無法工作」,導致病友日常生活中自覺受到歧視。

醫師張家銘(左一)指出,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經治療後患者可以擁有融入社會的能力;且發病後愈早接受治療,恢復情形愈好,如果放任症狀一再復發,後續的治療也難以幫助他們恢復到原本的功能,演變成所謂的難治型的患者。(圖/公關照)

▲醫師張家銘(左一)指出,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經治療後患者可以擁有融入社會的能力;且發病後愈早接受治療,恢復情形愈好。(圖/公關照)

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思覺失調」是「思考」與「知覺」功能的失調,而失調也代表它「恢復的可能性」,透過治療能穩定控制症狀,但社會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許多迷思及汙名化,甚至會稱患者為「怪人」、「不定時炸彈」,造成患者、家屬蒙羞,阻礙就醫。

台灣精神醫學會表示,對應病友調查發現,4成思覺失調症病友不敢讓他人知道自己罹病、認為別人無法接納自己在看精神科;45%病友擔心告知外人精神問題會對自己不利;近50%病友表示求職時曾受到拒絕或歧視。

台灣精神醫學會副秘書長暨林口長庚醫院精神科副教授級主治醫師張家銘指出,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經治療後患者可以擁有融入社會的能力;且發病後愈早接受治療,恢復情形愈好,如果放任症狀一再復發,後續的治療也難以幫助他們恢復到原本的功能,演變成所謂的難治型的患者。

針對病友「具有危險性」迷思,偶發個案往往被誇大渲染,其中多未確診更未接受治療,且若有個案以「我有精神疾病、我犯罪無罪!」脫罪時,更增添社會大眾對於精神病患的排斥與恐懼。張家銘表示,實際上,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受幻覺、妄想影響,大多數患者感到不安而會退縮、怕人,犯罪行為是一個混合生物、社會心理與情境等眾多因素的複雜問題,罹病不等同於是不定時炸彈、或有暴力傾向。

張家銘指出,思覺失調症患者在經過積極治療後,暴力風險下降、已無攻擊性、持續性的社區追蹤與復健治療更能有效的提昇病患的職業功能與社交能力,研究發現50%是可以持續工作的,更有約20%的病友能從事全職工作;呼籲病友與家屬,勇於面對疾病,不耽誤治療,同時也希望社會應以友善、關懷的眼光接納。

今年32歲的美國病友Rachel Star Withers從青少年起就有幻覺,讓她的青少年過得很「羞辱」,但當她選擇接受自己、面對疾病,還開始拍攝關於思覺失調症影片,挺身對抗大眾對思覺失調症的汙名,至今點閱破億。Rachel在YouTube上公開分享與病共處的經驗,她曾經協助一位孩子理解自己的幻覺,不再感到無助與害怕;給予一位剛診斷有思覺失調症孩子的爸媽一些改變家裡佈置、減少幻覺的建議;也接到一些教師來函,希望能夠在課堂上播放她的影片。這些點點滴滴,讓Rachel不僅更有自信、也備受鼓舞。
 
Rachel現在同時有三份工作,分別是健身房員工,模特兒課程的指導,並兼職接一些替身和特技的工作,彈性的工時,讓她可以自主安排每天豐富的生活。她認為思覺失調症患者一樣可以工作,工作可以讓人找到生活重心,並且交到朋友。

康復之友聯盟理事長李麗娟表示,在病友邁向康復的路上,日常生活會受到疾病症狀影響,康盟特別邀請Rachel錄製與病共處的短片,翻譯成中文字幕,幫助病友更知道如何面對疾病;同時,台灣精神醫學會發起募集醫護人員給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生活建議,並已陸續公開於康復之友聯盟的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tamiroc.org.tw/ ),邀請思覺失調症病友鎖定康盟粉絲團,希望鼓勵病友勇於面對思覺失調症、克服困難。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