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飽足感、體重減輕、噁心...恐胃腸道基質瘤作怪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你聽過胃腸道基質瘤嗎?胃腸道基質瘤是一種發生在消化道的惡性肉瘤,亦可能會轉移到肝臟等腹部的其他器官,屬於癌症的一種,只是經常被誤解為胃癌或腸癌。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胃腸道基質瘤的發生率約300例,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如不及早處理,後果則相當棘手。

▲(示意圖/記者楊晴雯攝)

在嘉義產業創新研發中心,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布袋戲說衛教,師傅正是風靡全台的阿忠布袋戲阿忠本人,透過這場另類的布袋戲衛教,加上嘉義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呂長賢、聖馬爾定醫院血液腫瘤科暨癌症防治中心主任蕭士銓兩位醫師於現場的專業說明,讓民眾及患者能夠以輕鬆幽默的方式,瞭解胃腸道基質瘤的「一要二不」:開刀後每三個月要定期回診、不擅自換藥、不自行停藥。

在這場布袋戲衛教講座中,故事主角阿土經常胃腸不舒服,吃點東西就胃脹想吐,阿土起初覺得沒甚麼大不了,後來出現血便,才在好友的建議下去看病,經過醫師確診為罹患胃腸道基質瘤,所幸醫師手術切除腫瘤,並提醒阿土要定期回診、遵循醫囑不擅自停換藥後,阿土才逐漸恢復健康人生。

胃腸道基質瘤是胃腸道惡性肉瘤中最常見的一種,通常發生在50到70歲,目前雖然可以透過手術或標靶藥物治療,但因為治療後仍有可能復發轉移,很多患者在手術後沒有定期回診追蹤,甚至擅自停藥,導致腫瘤再度復發。

呂長賢表示,很多民眾誤以為胃腸道基質瘤就是胃癌,其實胃癌發生在上皮細胞,胃腸道基質瘤則是發生在第二層的平滑肌 ,也因此不容易被發現。因為胃腸道基質瘤不會出現糞便潛血反應,或有特殊的癌症指標可以檢測,甚至如果腫瘤不夠大,一般內視鏡檢查也不容易被發現。

呂長賢說,根據統計,有50%的胃腸道基質瘤發生在胃部,25%發生在小腸,另外25%則發生在胃腸道的其他位置。過去因為致病因子不明,一旦復發或轉移,患者往往在二、三年內就結束寶貴性命,但現在手術切除之外,加上標靶藥物的治療,約八成有出現轉移或復發的胃腸道基質瘤患者接受標靶治療後可獲得有效的腫瘤控制。

蕭示銓指出,沒有所謂良性的胃腸道基質瘤,也就是說,所有的胃腸道基質瘤都有轉變成惡性腫瘤的可能性。即使之前曾經接受手術且完全切除腫瘤,患者仍需要每三到六個月回診接受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影像檢查,以追蹤腫瘤是否復發或轉移。在服用藥物時有任何的副作用,也應該與醫師討論,醫師會幫助患者尋找出合適的方式來緩解不適。千萬不可以因為產生副作用而自行減少服藥量或停藥,以免影響治療效果。
 
兩位醫師皆提醒,如果經常出現腸胃不適,如腹痛、噁心或嘔吐、易飽足感、體重減輕、甚至於腸胃道出血或阻塞等症狀,應儘快至醫院接受詳盡檢查,如不幸罹患胃腸道基質瘤,只要謹慎追蹤及適當治療,仍然可以像布袋戲中的阿土一樣重拾健康人生。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94要客訴】四叉貓為草莓禮盒槓巧芯!民眾黨擺爛不提案2024.04.19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