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最嚴重!綠色和平調查台灣海域含塑量超高 恐危及食安

台灣第一個海域微塑膠分布調查出爐,綠色和平調查基隆與高屏沿海,發現台灣南北海域遍布塑膠微粒,且海洋浮游生物與塑膠微粒高度聚集,恐引發食安危機。

基隆最嚴重!綠色和平調查台灣海域含塑量超高 恐危及食安圖/翻攝自影片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W62lT2kfvrbeqYlr1yFWhljfr3UpJPqY/view

▲綠色和平對台灣周邊海域進行調查。(圖/翻攝自影片

綠色和平今(16)日召開「台灣海域很有塑」記者會,公布調查結果,並播放調查實況影片https://drive.google.com/file/d/1W62lT2kfvrbeqYlr1yFWhljfr3UpJPqY/view?usp=sharing

綠色和平海洋專案主任顏寧表示,海洋食物鏈中被當食物取食的浮游生物體重、大小與微塑膠相當,這兩者高度聚集,魚、蝦等海洋生物吃浮游生物時,恐怕也吃下微塑膠,然後人類又吃下水產,曝露在食安風險下。

顏寧呼籲政府所屬研究單位及環保署、衛福部等應該就台灣海域周邊微塑膠含量進行更完整的調查,並對水產是否受污染,進行食品安全檢驗分析。

綠色和平去年11月從基隆出海打撈微塑膠,共在4站進行調查(撈樣5次),高屏地區則是去年12月從台南二仁溪出海處一路往南到小琉球外海打撈13站,兩處沿海共打撈取得18筆海域的微塑膠資料。

顏寧說,撈樣模式為以2節船速航行20分鐘,打撈小於0.5公分線狀、粒狀或是片狀的微塑膠,在打撈到的18筆資料中,以基隆海域一次撈到409個微塑膠最多,以相對等密度換算成納水量2500公噸的奧運標準泳池,等同一個泳池就含有78.8萬個微塑膠。

顏寧表示,打撈到的微塑膠,以硬質塑膠和塑膠片的比例最高,硬質塑膠的種類較多元,以日常使用的食品包裝容器、餐器等居多;對比過去淨灘活動所知,前5名垃圾為寶特瓶、塑膠瓶蓋、吸管、塑膠袋及手搖飲料杯,呼籲民眾還是要減少使用,才能改善海洋被塑膠污染,進而透過食物鏈危害人類食安的風險。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