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ZIK/國家歌劇院大數據:台中不再是文化沙漠!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撰文、圖片/MUZIK】

(臺中國家歌劇院日前舉行記者會,公布了2017年各項數據。)

你去過歌劇院了嗎?根據臺中國家歌劇院的統計,2016年9月開幕至今,歌劇院已有超過280萬人次到訪,平均8.4名台灣民眾就有1位到訪歌劇院,儼然成為台灣中部地區的新地標。

除了歌劇院「建築奇觀」的觀光功能外,藝術總監王文儀更進一步表示,2017年度購票演出觀眾更超過21萬人,而且當中有超過5成的民眾是擁有「台中卡」的中部市民,如此數據洗刷了台中過往被稱為「文化沙漠」的既定印象,也讓歌劇院對於中部表藝市場更具信心。

在歌劇院的統計中,「音樂類節目」是票房強力保證,除了歌劇《指環》系列、巴伐利亞管弦樂團、《死亡筆記本》等大型演出外,音樂導聆講座與小型演出,也都開出漂亮的紅盤。王文儀更指出,在「佰元音樂會」系列中,更進一步證實了伊東豊雄的設計理念:「中劇院於樂池演出並加入舞台反響板後,會得到最好的音響效果。」也讓中劇院成為音樂家在歌劇院演出時,最常選擇的場地。而在外租單位的比例中,音樂類節目也遙遙領先其他類別。

有了值得期待的藝文觀眾人口,歌劇院於今年上半年再度推出「NTT-TIFA」(歌劇院台灣國際藝術節)系列,今年以「科技」為主軸,並邀請曾來台12次之多的歐陸知名舞蹈家赫佐(Christian Rizzo)擔任策展人,精選全球最具話題性的8檔節目。同時,歌劇院更在去年進行全球徵件,在超過300多件的參選作品中,選出了2件兼具前衛視野的跨界作品,將在「NTT-TIFA」進行世界首演。​

(低限音樂大師格拉斯配樂的經典舞作《舞》,將在今年的「NTT-TIFA」登場。©Sally Cohn)

即便沒有顯而易見的音樂類節目,本次「NTT-TIFA」還是隱藏了不少古典樂元素於其中:以繩索「掛」起四位舞者、激發人體在框架內極限的《I/II/III/IIII》,採用了舒伯特《天鵝之歌》作為配樂;出身雲門的新銳舞蹈家黃翊與AI機器人共舞的經典作品《黃翊與庫卡》,則可以聽到帕特(Arvo Part)等人的音樂創作;美國現代舞蹈大師柴爾茲(Lucinda Chikds)於40年前的先驅之作《舞》(Dance),當年與他一同開疆闢土、帶給觀眾嶄新意念的作曲家,正是低限主義大師菲利普.格拉斯(Phillip Glass);「全球徵件」節目中入選的《手足舞蹈音樂會》,是波蘭年輕編舞家瑪齊耶斯嘉(Ola Maciejewska)以不需接觸就可以發聲的電子樂器「特爾西琴」為出發點,創造出舞者動作與音響演奏的共感。這些節目,正如同本次「NTT-TIFA」的核心口號:「關鍵不是科技,而是創造力」,科技與創造力交會的瞬間,有待觀眾一同發現。

※「NTT-TIFA」官網

延伸閱讀:MUZIK閱聽古典樂

看更多:MUZIK SHOP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