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找偏方治 6旬婦關節變形回不去了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65歲的范女士將近二分之一的人生都與類風濕性關節炎共存,發病初期因心理畏懼,另尋偏方、逃避接受正規治療;直到10年前關節痛不欲生,才又回到風濕免疫科門診治療,但已挽回不了變形的關節,更無法重拾棒針,替心愛的家人編織毛衣。醫師表示,有一半以上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沒有按時服藥,讓關節在不知不覺中逐漸被破壞、變形,提醒與醫師良好配合,才是降低關節發炎與疼痛的不二法門。

骨鬆,跌倒,骨折,膝蓋,肌肉,痠痛,骨骼,肌力,腳痛,抽筋。(示意圖/記者楊晴雯攝)

▲(示意圖/記者楊晴雯攝)

根據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去(2017)年針對220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及家屬進行的「口說幸福,圓夢計畫」調查發現,近4成患者期望病情穩定、關節不痛;5成以上病友嚮望正常生活,步行、運動、旅遊等活動都能自如。

不過,遺憾的是,並不是所有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能順利圓夢,未能按照醫囑治療用藥是主要的原因。最新研究顯示,54.1%的患者並未按時用藥,其中21.6%是因為不相信治療或是對疾病有較高的沮喪、憤怒等負面情緒,而「故意」不遵從醫師指示服藥 。

林孝義提到,過去許多病友都有錯誤的迷思,認為關節不痛就代表發炎的症狀被抑制,因此擅自停藥、減藥,反而在無形之中讓關節漸漸被破壞、甚至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需要長期且持續治療的疾病!」振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兼一般內科主任林孝義表示,順從性較高的患者,擁有較低的疾病活動度和較好的生活品質 ,除了加強衛教,強化醫病溝通,盡力化解病人對治療的疑慮—尤其是多數患者在意的藥物安全性問題,更要理解病人的需求,才能提升治療意願。

發病3個月就到風濕免疫科就診的何女士,幸運地在黃金治療期就接受正規治療,透過規律服藥、定期回診,才沒讓關節變形,至今已與RA共處近11年,病情控制穩定,現在也是二胡初級班學員,期望未來能為自己與家人、朋友演奏二胡。

林孝義說,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強調「達標治療,在治療過程中,每1至3個月以DAS28(Disease Activity Score) 來評估疾病活動度,以此調整治療策略或用藥,抑制病程進展,避免骨骼破壞和失能等不可逆的傷害,直到達成治療目標。

他強調,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藥物治療選擇多元,從止痛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標靶藥物,重點是透過醫病雙方共同討論、決定治療目標,效果會比傳統的定期追蹤更好。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公然侮辱除罪化? 憲法法庭宣判結果曝光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