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森病友應納長照系統 醫:政府目前協助不夠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台灣進入高齡社會之後,民眾對人口老化問題多半有基本的概念,政府也積極推動各種長照措施、老人福利。然而,在神經退化性疾病的關懷多聚焦於「失智症」;對於罹患率僅次於失智症的「巴金森病」,卻少有認識與關注,以至於巴金森患者與家屬經常須獨力面對抗病的生活與照護問題。對此,醫師呼籲,目前政府對巴病患者的協助僅針對晚期,這是不夠的,應正視巴病患者及家庭的困境與需求。

老人,失智(圖非新聞當事人/攝影者Pedro Ribeiro Simões,flikr CC License/網址http://bit.ly/1OEUEQz)

▲(圖非新聞當事人/攝影者Pedro Ribeiro Simões,flikr CC License)

台大醫院巴金森中心主任吳瑞美表示,巴病病程分為五期,雖然有藥物及深腦刺激等療法可給予幫助,但病情到了第三期,不但平衡感及行走都有障礙,連過去仰賴的藥效也會出現明顯起伏變化,有時整個人會突然出現類似「當機」的現象,步態凝凍,轉彎或進出電梯都有困難,有時連開口求助也說不清楚。病患心理上嚴重受挫,甚至出現憂鬱症,若無家人及社會的支持,情況將會雪上加霜。這樣的病患在身心上都需要照顧者「隨時在側」,也因而造成家庭的沉重負擔。因此,她呼籲,政府正視巴病患者及家庭的困境與需求。

此外,吳瑞美說,年輕型的巴病患者雖然相對較少,但他們面臨的人生課題卻更多,包括工作、社交、婚姻、養兒育女及更漫長的病程等,其內心煎熬絕非外人能體會。然而,目前政府的協助僅針對晚期患者,其實是不夠的。

由於巴病患者的需求十分急迫且明確,許多以醫護人員及病友所組成的民間病友團體,多年來已經營出不錯的成效,可作為政府將巴金森病患納入長照2.0的重要參考。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提出三點建議,包含「組織病友會」:巴金森雖不會直接致命,但會對病患及家庭的生活、生涯規劃造成很大的影響,非常需要病友團體的支持。吳瑞美說,目前病友會都是民間自發性的組織,希望政府能以公部門的力量在各地的社區或醫院協助成立病友團體,方便病友就近參與。

以及設立專屬巴病患者日間關懷及復健中心。根據「台灣巴金森之友協會」的經驗,隨著病情變化,患者的照顧需求日增,無論由家人辭去工作專責照顧,或是聘請看護照顧,都對家庭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也間接形成患者的心理負擔,覺得自己拖累家人。另一種情形是,家人無力照顧而將病患送往安養院,或是全天由外籍看護照顧,這容易讓病患有一種「被遺棄感」,精神上的孤獨感越嚴重,越容易演變成憂鬱症。

吳瑞美認為,目前台灣已有日照中心的架構,若能以此模式為巴病患者建立專屬的日照中心,除了改善以上現象,積極面更能提供居家無法提供的照顧。例如第四期病友需要有規劃的「體適能中心」,延緩疾病的發展。

巴金森由於病程較長,各種症狀及長期用的藥副作用較為複雜,經常跨越許多不同的科別,照顧巴金森病患的護理師必須在神經醫學的基礎上,兼顧其他身心健康問題。然而國內目前專業的巴金森護理師十分缺乏,間接影響了病人受照顧的品質與效率。吳瑞美建議政府應多多培養足夠的巴金森專業護理師。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