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牙的迷思!牙醫師良心建議:能不做就別做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日前有位執業30年的牙醫師投書《康健》,以多年的臨床經驗建議民眾,「能做假牙就不要做植牙」,原文中也有多處針對台灣「植牙比假牙好」的迷思,提供臨床證據說明,供民眾參考。

牙醫/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josephmorris/9605861890

圖/Joseph Morris, flickr cc授權

筆者在文中提到,任何醫療行為的中心思想都應以病人利益為首要考量,「可惜,醫療在資本主義影響下傾向商業化,植牙成為最夯的醫療方法,這是因為多數民眾及牙醫師被誤導的結果」。

植牙是缺牙時的治療方式之一,但非首選,是沒有辦法的最終選擇」。該位牙醫表示,大部分的狀況下,傳統假牙(包含固定或活動假牙)都能有不錯的效果,殺雞不必用牛刀,並不需要採用植牙,但是想在傳統假牙醫療模式中得到高水準的醫療,不見得容易,才會出現許多醫療業者趁機鼓吹植牙的現象。 「國外高水準國家的傳統假牙治療費用比植牙還貴;國內則相反,傳統假牙復水準普遍不如國際水準,既然植牙收費較高,就會鼓吹植牙,造成浮濫」。

牙醫/flickr/https://www.flickr.com/photos/herry/424274849

圖/Herry Lawford, flickr cc授權

筆者提出臨床研究數據,「傳統假牙的治療模式比植牙悠久,研究發現,傳統固定式假牙10年的生物性併發症,如再度蛀牙、牙周病變、牙髓病變及生物機械性併發症例如假牙鬆脫、斷裂等,約一成左右;但植牙後五年,植體周圍炎(牙床骨、牙齦發炎)、植體零件鬆脫、斷裂、人工牙根及復假牙鬆脫、斷裂、失敗等約2到5成。」

傳統假牙處理好,也照樣能吃比較硬的東西」,對於民眾既定的迷思,文中說明,採用植牙的民眾往往自我感覺良好,「殊不知長期咬硬的食物,其實就是加速災難的開始。 文獻中常發現利用植入的人工牙根與自然牙合併使用的牙橋多年後,自然牙齒移位,證明人工牙根缺乏運作人體精密的生物機械原理,易產生不平衡,咬合不穩,導致牙齒移位」。

「自然牙先天具有自我保護功能,避免過多不正常咬力傷害自己及其周圍的支持組織,減少損害」。為了破除錯誤的刻板印象,筆者強調人工牙根無法完全取代自然牙的全部功能。「人工牙根的材質,其大小、方向、型態,無法像自然牙內及牙周膜含有敏銳的感覺神經等構造,用久了會對周邊組織造成損傷而不自知,就像糖尿病病人如果腳部神經失去知覺,受傷時並不自知而易感染一樣」。

其實,傳統假牙也不是零缺點。筆者坦白表示,傳統假牙有可能有損傷兩邊要固定的自然牙、牙齒有時要抽神經等缺點,但多數缺點都與治療品質有關。

文末,牙醫師建議民眾,缺牙時,盡可能選擇高品質的傳統假牙,原因如下:較省時、省錢、較安全且不複雜。(整理:實習編輯周欣悅)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