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體內長7顆「糖炒栗子結石」!醫檢查驚:這飲料少喝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沒事真的多喝水!過去曾有一名年過60歲的廖姓男子,因腰痠、血尿等原因就醫,醫師經電腦斷層檢查發現,廖男左側輸尿管竟有7顆像糖炒栗子大小的「結石」,讓醫師和護理人員都感到驚訝。阮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蔡秉儒當時受訪就回應,結石發生對象有年輕化趨勢,可能與不喝開水、經常喝飲料有關。

患者因腰痠、血尿等症狀,到醫院求救。(示意圖/資料照)

▲患者因腰痠、血尿等症狀,到醫院求救。(示意圖/資料照)

蔡醫師指出,該患者曾到診所就醫,超音波檢查沒有腎臟結石,醫師懷疑是泌尿道結石,於是幫他打消炎止痛針,並開給肌肉鬆弛擴張藥物,想說讓患者小便時把結石排出。怎料患者除了腰痠緩解外,結石並未被排出來,於是透過電腦斷層掃瞄檢查,這才得知患者左側輸尿管有7顆結石。

蔡醫師說,這7顆結石導致廖男左側腎臟積水,輸尿管積水,輸尿管管徑擴大,但所幸除上訴病況外,並沒有其他問題,於是蔡醫師採取傳統取石手術,替廖男成功治療。

廖男接受診治時自訴沒有結石家族史,但他在民國72年就曾因結石開刀,20年後健康檢查雖然有發現結石,由於不酸不痛,他都未予以理會,10幾年後至今才又因此就醫手術。廖男也說他自知有結石問題,所以從不吃豆類食物和菠菜,也不太吃蘋果芭樂,平時幾乎都喝開水也不喝冰飲,怎料結石還是越長越大顆。

患者體內有7顆如糖炒栗子大小般的結石,只好透過手術排除。(圖/阮綜合醫院提供)

▲患者體內有7顆如糖炒栗子大小般的結石,只好透過手術排除。(圖/阮綜合醫院提供)

對此,蔡醫師就解釋,台灣泌尿道結石的盛行率約為10%,每10人中就有1人有此困擾,男女比例約為3.5倍。結石會受遺傳性體質影響,而台灣地處亞熱帶,加重了結石的發生率。

蔡醫師進一步說明,由於市售飲料普遍含糖份,甜度高的飲料會增加鈣質排出;結石的成分就是尿中的鈣離子形成的,建議年輕朋友少喝「含糖飲料」,除了可降低結石風險,也比較不會變胖,因為肥胖會讓胰島素的敏感度下降,使得血鈣值升高,也會增加結石發生率。

蔡醫師也提醒結石體質的病患,較適合低礦物質的礦泉水,此外,水果本身的甜較不會導致結石發生,以水果茶、稀釋的蘋果汁、伯爵茶、較鹼性的飲品來取代含糖飲;同時,充足的睡眠,避免體重過重,適度運動,不可過度脫水或流太多汗,必須讓每日小便量約2000C.C.,尿液比重不大於1.01克/毫升,這樣一天的飲水量才算足夠。

另外,三餐飲食太鹹,鈉離子會讓尿液中的鈣離子濃度升高,易造成結石。而有結石體質的病患每2.5年會新長出一顆結石,建議定期到泌尿科追蹤。

加入 @setn 好友

【SETN整點新聞 #直播中LIVE】孫安佐泰國惹”麻”煩 闖宅脫褲嚇壞屋主遭逮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