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以手語名拉近距離 建立聾人共融環境

記者鍾淑惠、邱子玲/雲林報導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其實聾人也有自己的專屬手語名。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爭取公益彩券盈餘經費,推動聾人手語名計畫,希望透過手語名,拉近聾人彼此之間的距離,也讓仰賴口語聽覺溝通的人,更了解聾人文化,建立共融環境,提升聾人在社會的平權。

在陽光下揮動雙手,你相信嗎?這位年過70的聾人黃美津,從小聽不見聲音,卻能跟著音樂舞動身軀。

聾人黃美津:「自己會默數拍子,然後老師在旁邊也會數拍子,然後就數八拍,然後就會接著換下一個八拍這樣。」

翻開超過一甲子的照片,黃美津曾在國二時獲得全國民族舞蹈比賽第2名,就是她亮麗人生最好的證明,因此她也有了「跳舞」的手語名。

計畫主辦人詹富娟:「手語名故事很特別,你聽他講的時候,你會覺得好像聽了他的整個人生故事一樣。」

手語名對聾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能拉近彼此之間距離,因此雲林縣聽語障福利協進會在112年獲得公益彩券盈餘挹注,推動「走進故事 看見我名」的計畫,聾人老師黃麗馨訪問40位聾人,將他們的手語名背後故事由來寫成書冊,並舉辦展覽。

計畫團隊老師黃麗馨:「很多聽人會對聾人不太了解,然後加上可能不知道為什麼聾人會有手語名,所以才想說用手語名這個計劃,來讓所有人知道說,聾人文化是什麼,然後也可以藉由這個為出發點,去跟聽人們去做交流。」 

所謂的聽人,就是仰賴口語跟聽覺溝通的人,透過手語名讓聽人能進入聾人的世界。

走入傳統市場,是另一位聾人陳怡靜日常,身為手語老師的她,透過展覽進入手語名計畫裡,也帶其他孩子們一起融入社群,希望翻轉外界對聾人的印象,提升社會平權。

陳怡靜:「(聾人)自己本身要先自我察覺,察覺到說手語名對自己來說很重要,然後自己會對自己手語名覺得很榮耀,那開始對自己有重視之後,其他人開始會慢慢的了解,之後我們才有辦法平等。」 

計畫負責人詹富娟:「對聾人來講,越來越多人認識他們的文化,認識這個族群,他們自己會對自己的身份跟文化有一個認同感。」

透過公益彩券盈餘挹注,協會有了經費舉辦展覽,製作30多部影片,道出「聾人文化」價值,讓更多人明白他們的處境,促進平權。

雲林縣社會處處長:「非常感謝財政部,還有我們中國信託台灣彩券,這一個彩券的盈餘分配款的挹注,讓我們的聽障者能夠發展自己的手語文化,也能夠替自己爭取這個社會平權的機會。」

大家努力建立共融友善環境,期待能一點一滴織出專屬的聾文化。

加入 @setn 好友

【#直播中LIVE】泰國呼麻又爆家變 孫安佐首現身受訪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