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檢項目怎選?哪些值得做?專家解密曝6大迷思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隨著民眾對於健康檢查認知的提升,定期健康檢查觀念普及,大家開始願意花金錢和時間投資健康,實踐預防醫學中最重要的一環「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但國內執行健檢的機構林立加上健檢項目百百種,到底該怎麼選擇,才能真正「檢」到重點?

醫師呼籲,40歲以上的女性,建議把甲狀腺檢查納入健檢選項。(圖/記者楊晴雯攝)

▲健檢項目百百種,到底該怎麼選擇,才能真正「檢」到重點?(圖/記者楊晴雯攝)

迷思一、健檢套餐百百種,是不是越貴越好?恩主公醫院健康管理中心賴和賢顧問指出,「越不起眼的項目,背後都藏著魔鬼」,像是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都是健檢中最基本的檢查項目,雖不起眼卻是在健檢項目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這些疾病若在早期沒有發現並介入治療,恐造成心臟肥大、心律不整、心臟衰竭、腎功能衰竭、腦中風、心肌梗塞等,皆會嚴重影響日後的生活品質。

迷思二、健檢項目怎麼選?哪些值得做?健檢項目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高盛行率,因此愈常見的疾病愈需要檢查,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2018年國人十大死因,癌症已蟬聯37年為十大死因之首,而多數癌症可透過檢查儀器提早發現病灶,降低治療難度。

在檢查項目的選擇上,依照不同的條件,選擇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年齡、性別、有無家族病史、生活環境、生活習慣等,可向診所健檢中心或醫院健康管理中心專業的醫療團隊諮詢,找出適合自己的檢查項目。

迷思三、需要做高階影像檢查嗎?賴和賢指出,各種不同高階影像檢查相較過往一般普遍使用的檢查工具如X光或超音波檢查,主要差別在於影像清晰度,舉例以腹部超音波來說,對於肝癌的偵測率必需搭配血清指標胎兒指數(AFP),才能有效提高。

然而,高階影像檢查儀器具備優異的解剖定位功能,可以更精確地找出病變所在,在小病時發現介入治療才不致變成大病,或等到發現為時已晚,不免令人遺憾。

迷思四、健康檢查應該多久做一次?賴和賢表示「每個人所適合健檢週期是評估出來的,而不是隨便說說!」,建議大家依照自己的健康狀況和需求,諮詢專業醫護人員以規劃適合的健康檢查計劃,並提供以下4點給大家作為參考:

1.和疾病的種類有關:愈惡性的疾病篩檢間隔越短。例如肝癌高風險族群B、C肝帶原者,因惡性肝腫瘤倍增時間較短建議每半年檢查一次腹部超音波。

2.和工具的敏感度有關:敏感度較低的工具間健議縮短。

3.和可以忍受的失誤率有關:良性疾病可以忍受失誤,惡性疾病則不可忍受。

4.和治療計畫有關:治療中的血脂肪或血糖多半每3個月要追蹤一次。

迷思五、健康檢查非萬靈丹 健康檢查只是篩檢工具,健檢範圍是有限的,但疾病千變萬化並非單靠健檢就會現形,仍需民眾的疾病史、醫師問診、進一步侵入性檢查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醫師提醒,有症狀時第一件事是就醫,而非做全身健檢。

迷思六、市面上健檢機構林立,如何挑選? 「好的健檢取決於三大因素」首先是檢驗工具的品質、二為是否有專業醫療團隊為您解說、三是否有完善的轉診後續照顧系統。

醫師劉秉彥提醒,民眾平日在家量血壓應遵守「722」原則。(圖/記者楊晴雯攝)

▲健康檢查只是篩檢工具,醫師提醒,有症狀時第一件事是就醫,而非做全身健檢。(圖/記者楊晴雯攝)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