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花蓮6.6震「有怕到」!求診增2成怎避恐慌名醫教3要訣

記者黃仲丘/台北報導

花蓮凌晨地震,玉興橋斷裂塌陷。(圖/翻攝畫面)

▲花蓮凌晨地震,玉興橋斷裂塌陷。(圖/翻攝畫面)

今(23)日凌晨1點41分,花蓮外海發生芮氏規模6.6地震,全台有感,這一震也震出民眾過去對地震的心理陰影;精神科醫師表示,地震隔天,自覺睡不好、感到害怕而求診的民眾增加了約兩成,提醒若恐慌狀況未改善並持續1~2周以上,得當心罹患了「急性壓力症候群」;若超過2周,就代表已經出現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三立新聞網》也教您克服地震恐慌的調心之道。

花蓮外海規模6.6地震,距離遙遠的新北市、台北市的最大震度也分別有3級與2級,全台有感,也震出了不少民眾對強震的心理陰影。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葉啟斌接受《三立新聞網》訪問時表示,凌晨的大地震,在精神科門診上,自述睡不好、感到恐懼害怕的民眾比平時增加了約2成左右。

葉啟斌表示,根據經驗,因為地震而受影響民眾可分為「有地震創傷者」、「高敏感族群」、「地震經驗者」等三大類,現在提醒這三類民眾,各自最需要注意的調適之道。

「有地震創傷經驗者」

葉啟斌表示,有些民眾過去就曾經歷同樣的災難,比如家裡有人因為地震逝世,或是自己本身曾經歷經地震導致創傷者,那麼一旦再發生地震,過去的創傷記憶勢必會被再喚醒,這類人要再好起來得再調適一段時間。

葉啟斌建議曾有地震創傷經驗者,若再遇到地震,可以告訴自己,如果創傷又被喚起是「應當的」,去接受這種害怕或恐慌的經驗,也可以告訴自己我需要一點時間,平復心情「好起來」。

「高敏感族群」

葉啟斌表示,如果本身有焦慮,精神官能症,或是有憂鬱,比較容易對環境噪音、光線等環境因素敏感的族群,建議可在心中告訴自己,這些環境的變化「與我沒有直接的關係」,不用過度擔憂自己是否有身體其他疾病。事實上,過去發現,環境確實會引起身體的反應。地震後如果覺得頭暈、站不穩、心悸等症狀,這些都是正常的,等到環境的變化慢慢消失,因為環境引起的身體不適也會慢慢平復,無須過度緊張。

「地震經驗者」

葉啟斌說,如果這次的地震,有些民眾真的離震央很近,也目睹了一些倒塌的災情,這就是新發生的個案,這類人務必要趕快找人說出「恐懼的感覺」。感受不說出來,壓力會過大,一定要找人說出來,把自己的不舒服講出口。

葉啟斌提醒,這類民眾這段期間得特別注意日常生活是否受到影響,葉啟斌說,有些民眾在經歷大地震後,可能出現一點點聲音都會跳起來,過度驚嚇,有些甚至會很害怕出門。有些人,則會在腦中不停重播地震恐怖的景象,如果這類狀況持續超過1~2週以上,就代表可能已經有「急性壓力症候群」,若症狀超過2週,就代表已經出現了「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得趕緊就醫治療。

台東新港漁會也有災情(圖/記者林昱孜拍攝)

▲台東新港漁會也有災情(圖/記者林昱孜拍攝)

加入 @setn 好友 #三立獨家 Exclusive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