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古代沒身分證怎辨別身分?揭密4奇招 其一你可能想不到

新奇中心/綜合報導

身分證是一項方便的物品。(示意圖/資料照)

▲身分證是一項方便的物品。(示意圖/資料照)


人類文明演續至今,為了生活上的方便,出現了各式各樣的發明,其中為了辨識身分,就有了身分證等物品出現,但在沒有網路與身分證的古代,該如何辨別你我呢?就有幾項「土方法」。

放眼中國史,絕大多數的民眾,都是基層的農林漁牧等,只會安居在某個地方生活,既然不需要移動,證件就不是必要工具了,那如果真的移動怎麼辦呢?

第一項「照身貼」
照身貼,是一項簡易辨別工具,上頭記錄持證人姓名、職業、畫像與公章等內容,可以說是當今證件的雛形。

然而,在沒有攝影照相技術的情況下,持證人的照片通常由畫師畫下,便時常出現畫像與本人相差很大,以至於無法辨識或是冒用身分等情況。除了「照身貼」之外,類似的物品也不少,包含牙牌與腰牌等物。


第二項非常特別名為「魚符」
魚符在製作時也設置了專屬的防僞標記,也就是「魚袋」。不同等級的魚符配有不同的魚袋,每當皇帝召見時,兩樣都必須帶在身上,缺一不可。到了宋代,有些官員甚至捨棄魚符只用魚袋來表明身份。以現在的觀點往回看,是一種很特別的奇葩工具

不過,「魚符」比較偏向官員使用,社會上還有一種經常會移動的族群,那就是「僧侶」。僧侶則會使用一種叫「度牒」的物品,在唐代被稱為「祠部牒」。

度牒詳載僧尼本籍、俗名、年齡、所屬寺院、官署關係等資訊。若僧尼持有度牒證明身分,還可免除賦稅徭役。

到了比較近期的明清,則出現「路引」

「路引」的性質,比較像是介紹姓或是通行許可的文件,主要用在進京城趕考的學子與生意的商人身上,是一項四處移動的許可證。

加入 @setn 好友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立院司委會審查國會改革相關條文修正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