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唐家興報導
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曾鴻陽在三立政論節目《新台派上線》中指出:秋颱真正的威脅在於「共伴效應」。(圖/翻攝自新台派上線)今年第26號颱風「鳳凰」於今(12)日傍晚19時40分登陸屏東恆春,不過結構鬆散、登陸後迅速減弱。中央氣象署在20時30分正式解除颱風警報,並宣布鳳凰已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然而,氣象學者提醒,切勿因此掉以輕心:秋季颱風雖勢弱,但其與東北季風結合的「共伴效應」,往往才是造成災害的最大隱憂。
「這種時節的颱風,不怕強度高,怕的是『神仙打架、殃及無辜』。」文化大學大氣科學系副教授曾鴻陽在三立政論節目《新台派上線》中語重心長地指出,颱風從南部掠過時,東北部往往才是最大受災區。
「頭身分離」:垂直風切讓颱風結構解體
主持人李正皓在節目中提到,氣象署前署長鄭明典今日一早便發布衛星雲圖,指出鳳凰颱風出現「高低層分離」現象,颱風強度明顯減弱。李正皓形容:「就像颱風的頭跟身體被風切斷一樣。」
對此,曾鴻陽教授表示,這正是典型的「垂直風切效應」。他解釋:「颱風是一個立體結構,上下層風速與風向差異太大時,會造成雲系被拉扯、結構分離。簡單說,就是上面的風太快、下面太弱,整個系統就散掉了。」
他進一步指出,這種現象在秋季特別常見。由於北方冷空氣南下、上層噴射氣流增強,使得颱風內部的上升氣流無法支撐整體結構,「就像下盤支撐力不夠,頭自然會被吹開。」
海溫降低削弱颱風動能
李正皓接著指出:「現在冬天海水溫度只有26度,夏天則有29到30度,難怪鳳凰撐不住。」曾鴻陽教授則補充,雖然目前海溫仍比往年略高,但鳳凰從暖水區進入冷水區後,加上東北風挾帶冷空氣,使得颱風所需的熱能與水氣驟減,導致上升氣流減弱、強度難以維持。
「颱風需要源源不絕的熱氣與水氣供應,當海溫下降、蒸發量減少時,它的生命力自然就會衰退。」曾鴻陽說。
學者警告:「秋颱共伴效應」威力才是真正危險
儘管鳳凰已減弱為低氣壓,但曾鴻陽提醒,秋颱真正的威脅在於「共伴效應」:也就是颱風外圍環流與東北季風的交互作用。
「11月這種時節最怕的颱風,就是從台灣南邊經過的。」他指出,颱風逆時鐘旋轉,當它南掠台灣時,會把東北季風整個「勾」進來,再加上宜蘭、蘇澳一帶的地形像「畚箕」般迎風面,所有雨水都被傾倒在東北角,「防災人員最怕的就是這種『南邊過境型颱風』。」
曾鴻陽強調,這類颱風即使不登陸、不發海警,也可能帶來暴雨:「外圍環流距離可達1000公里,就算颱風中心在南海或巴士海峽,也能影響台灣東北部天氣。只要遇上東北季風,就像乾柴烈火,威力不容小覷。」
曾鴻陽在政論節目《新台派上線》中表示:「防災人員最怕的就是這種『南邊過境型颱風』。」(圖/翻攝自新台派上線)天佑台灣?氣象專家籲持續戒備
李正皓笑稱:「看完鄭明典的貼文,真的覺得天佑台灣。」但曾鴻陽提醒,氣候變化下,11月至12月仍有颱風生成,這並非罕見現象。「別因為風弱就鬆懈,秋颱共伴效應往往才是災情主因。」
他呼籲民眾與地方政府,應持續關注東北季風與外圍環流的動態,特別是宜蘭、花蓮等地區,更需嚴防局部豪雨與山區坍方。
總結來看,鳳凰雖已「退燒」,但秋颱「共伴效應」如影隨形。風勢或許暫歇,但雨勢與潛在災害,才是氣象專家口中最值得警惕的「隱形風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