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改革開放40年後 習近平面對美中貿易戰將何去何從?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美麗島電子報/趙春山

中共實施改革開放政策滿40年,中國大陸內外環境的變化,用滄海桑田四字來形容實不為過。1978年12月18日,中共召開黨的「11屆三中全會」,這次會議的主要任務,是要為歷經文革10年浩劫的中國大陸,找一條撥亂反正的道路。中國大陸何去何從這個問題,在會前就引起中共內部的討論,概括而言有三種選擇:一是按「兩個凡是」,全盤繼承毛澤東晚年的左傾錯誤路線,但如此可能重蹈文革覆轍;二是走全盤西化的道路,那就可能把中共引向資本主義,導致資產階級自由化的復辟;三是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為指導,走適合中國國情,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道路。全會最後決定把中共全黨全國的工作重點,從階級鬥爭為綱,轉變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為了營造改革開放的有利環境,中共不僅完成與美國的關係正常化,並在對臺政策做出重大的調整。中共實施改革開放政策40年,中國大陸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在經濟快速成長的帶動下,中共的綜合實力也大幅提升。習近平上台後,把「中國崛起」的最終目標訂定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他推動的是一場全方位、多層次的改革,也在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後遺症。 

首先,改革產生了分配不均的問題,也就是習近平在19大《報告》中所坦承:「目前中國大陸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矛盾必然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 

其次,改革也衍生了腐敗的問題。在社會主義國家,腐敗常被形容為「必要的罪悪」,而反腐肅貪的對象,常是衝著共黨自身而來。改革者必須面臨「改革亡黨,不改革亡國」的困難抉擇。 

最後,為了集中意志貫徹改革路線,習近平以修憲取消國家主席任期制,樹立「習核心」,把習思想寫入黨章,藉以大力鞏固黨權和軍權,並運用21世紀的高科技,對中國大陸社會進行全面的控制,形成了所謂「後極權主義」的政治體制。 

▲中共實施改革開放政策40年,中國大陸已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圖/美麗島電子報)

習近平強國、強黨、強軍的作法,使得「中國威脅論」水漲船高,而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對中共的認知,導致中美關係的變化。研究美國問題的中國大陸知名學者王緝思表示,目前是美國對中共看法最負面和最具敵意的時刻,從現實主義的觀點看,因中美力量對比的變化,中共已對美國形成戰略挑戰;而另一部分的美國自由派學者,則認為中共內部的變化令人沮喪,兩派意見形成對中國的負面「共識」。 

王緝思沒有說錯,從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接二連三發表的「反中」談話看,美國反對的已不只是中共在貿易上採取的不公平措施,而是反對習近平的專政體制。鄧小平的改革開放雖不離「政左經右」的特色,但為避免權力過於集中,還是在政治領域上做了一些制度化的安排;但在美國人的眼中,習近平似乎已脫離了鄧的路線。因此,中美長期鬥爭的關鍵,歸根結底還是制度性的問題。貿易戰只是一個導火線,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貿易戰會影響中共的全盤戰略布局。 

從今(2018)年7月中美貿易戰開打以來,中國大陸經濟下滑壓力顯著加大,其第3季GDP成長降至6.5%,為10年新低,且第4季經濟形勢亦不樂觀。倘美國將關稅升至25%,大陸2019年經濟將面臨「保6」挑戰。經濟情勢惡化會造成投資者的信心不足。例如,對習近平倡議的「一帶一路」,北京曾鼓勵國際合作和私人投資,但多數仍持觀望態度,倡議資金逾95%仍來自中國大陸大型國企及政府挹注。 

▲在美國人的眼中,習近平似乎已脫離了鄧的路線。(圖/美麗島電子報)

僅管如此,習近平對中共未來發展的前景仍充滿高度自信。他在年度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前夕接見外賓時,除重申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決心外,更強調「下一個40年也必將有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成就。」領導人的自信非常重要,但誠如紐約州立大學奧爾巴尼分校政治學教授陳澄所說,面對經濟上的內外交困,中共如何提振國內產業和個人信心,以及如何平息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模式的質疑,也是一項「重中之重」。 

習近平在今年7月31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年中會議」時指出,中共在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並衡量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的情況下,要求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政策。由此觀之,「穩定壓倒一切」這句老話還是有它的道理,但如何達到「維穩」又須「應變」的目標,那就有待決策者做出正確的戰略選擇。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表示,川普上台之初曾為解決美中貿易逆差問題,提出一項「百日計畫」的方案,但因中共官員及學者的誤判,導致中共執行層面未能讓計畫收效。鄭永年警告,此次G20美中元首會晤達成的90天計畫能否落實,關鍵仍在中共執行層面如何在現實效益及高要價之間,以及在保護智慧產權及分享科技成果之間取得平衡。 

基於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考量,鄧小平當年面對國際複雜情勢,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付、韜光養晦、善於守拙、絕不當頭、有所作為」的對外關係指導方針,現今對中共執政當局而言,仍有指標性意義。大陸有人強調,中國大陸已經和平崛起,應從韜光養晦進入奮發有為的時代。個人認為,兩者之間不是存在對立的關係。面對問題,有時候退一步海闊天空,操之過急反而因小失大。如何在進退之間拿捏分寸,就要考驗領導者的政治智慧和戰略定力了!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