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指揮一點也不簡單 這十大技巧你一定要知道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MUZIK

對於沒有樂團演奏經驗的人來說,關於「指揮」這件事,有太多太多的疑問,《MUZIK》邀請剛剛交棒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一職的指揮家吉博.瓦格(Gibert Varga),來為大家一一解惑!

Q.1 指揮就是在樂團前打拍子嗎?

當然不是。而且我可以說,「指揮動作」是指揮工作裡最簡單、最不重要的一部分!

指揮這份工作,最重要的是回歸樂譜,你要熟讀這些譜,了解作曲家想表達什麼,然後再轉化到帶領樂團。「為音樂服務」才是我們最重要的工作。觀眾在音樂廳裡看到我們在舞台上的動作,只是指揮這份工作當中「最基礎」、「最微小」的一部分。

Q.2 身為愛樂者,我要怎樣看得懂指揮給的拍點呢?

指揮的方式千百種,即便我今天在這裡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分解示範了,也只是我的方式。只要換另一個指揮,就有可能有不同的方式。

對我而言,我偏好「有機的」指揮動作,比較柔軟、有彈性的,但當然,有些曲目本身個性十分強烈,譬如巴爾托克的《奇異的滿大人》序曲、或是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最終樂段等,就不能用這樣的方式帶領樂團。

有一個法則應該是完全不變的:每小節或是分段的第一拍永遠是往下,而最後一拍永遠是往上收回來。只要掌握這點,中間不管拍子多麼複雜,應該都可以看懂指揮給的拍點在哪裡。

Q.3 為何有時會看到指揮完全收手、停下動作,但樂團還是可以繼續演奏呢?

永遠要記得一開始講的,「指揮動作」只是「指揮技巧」的其中一部分。而指揮棒的動作,也只是指揮動作的一部分。除了指揮棒,指揮也會運用左手、臉部表情、身體動作,甚至是眼神來表達自己的想法。而這樣的想法只要能順利傳達給樂團,即便他停下所有動作,樂團一樣可以依循他的意志,往下演奏。

▲過去五年半以首席指揮身分成功帶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指揮家吉博.瓦格。(圖/MUZIK)

Q.4 為何有些指揮會用指揮棒,有些又不用呢?

以我而言,年輕時曾經也為了這個問題考量很久,最後我與另一位指揮朋友決定做一個實驗,就是我們輪流以「使用指揮棒」跟「不只用指揮棒」來指揮同個樂段給對方看,彼此討論接收到了什麼,最後決定還是使用指揮棒應該是比較適合我的指揮方式。

但我們最重要的工作是「為音樂服務」,如果今天我碰到一個曲子,覺得不使用指揮棒時,比較能達到我與樂團的溝通時,那麼當然就不會用,像是巴伯《弦樂慢板》就可能是這樣的例子。

Q.5 為何指相同的曲目,有些指揮看起來很激動,有些則非常冷靜呢?

同樣的曲目,會有不同的表現方式,完全取決於指揮自身對於這份音樂的詮釋,只要指揮對自己是百分之百的誠實,那麼詮釋方式沒有所謂對錯,只有聽眾喜不喜歡、能否接受而已。最不應該的,是人云亦云,採用其他人的演出模式,那麼一切都會變得很人工,完全不誠實。

Q.6 要如何分辨「好」指揮呢?

好的指揮一定要能夠「維持自我」,發現自己的想法, 而不是一味模仿別人。我不是其他人的複製體,我只能是我自己的最大值(I'm the maximum of myself)。

Q.7 如果不能只是模仿,指揮要怎麼學習呢?

在學習指揮的初期,模仿當然是必要的,如果你覺得能被自己的老師或是什麼樣的指揮詮釋說服,那當然可以先藉由模仿他們起頭,但最終一定要找到屬於你自己的方式。這跟孩子的成長很像,所有小孩小時候都一定都是從模仿父母開始學起,但慢慢地就會產生出自己的思考方式,發展出自我的人格。學習指揮也是一樣的道理。

▲好的指揮一定要能夠「維持自我」,發現自己的想法, 而不是一味模仿別人。(圖/MUZIK)

Q.8 最能影響指揮功力的要素是什麼?

以我的觀點,是「時間」。時間可以讓一個人成長,變成熟,同時也能增加人生經驗。剛剛說我們要「為音樂服務」,找出作曲家想說的話,其實就是在分享作曲家的人生經驗,如果你沒有嚐過失戀的痛苦、沒有失去至親的難過,或是沒有感受過新生命誕生的喜悅,你要怎麼去詮釋貝多芬、舒伯特、布拉姆斯⋯⋯這些作曲家用音樂傳達出的人生經驗呢?

Q.9 作曲家、曲目與指揮詮釋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我認為作曲家想要表達的事情,通通都寫在他的樂譜裡了,我要做的是從樂譜中探尋這些蛛絲馬跡,呈現出作曲家的想法。拿柴科夫斯基的《悲愴》交響曲來說好了,很多人都說這首曲子因為寫在他去世之前,所以充滿了死亡的預感等,但難道可以說某個樂章的某個音就一定是代表死亡嗎?如果用這種方式,在邏輯上其實不通。當然,以樂迷欣賞的角度而言,透過這些背景故事,更認識作曲家,是沒有問題的。只能說以我個人身為指揮這個身分來說,通常我不會特別去探尋這些「創作故事」。

相對「創作故事」,我覺得「古樂研究」對我的影響比較大。大概50年前,古樂研究家開使用古樂器演奏時,其實我這個世代的音樂家多半是抱著嘲笑的心態看待,但慢慢地我開始去聽這些演出,他們與戰後巨匠的「全然浪漫觀點」完全不同,其實真的引發了大家去思考這樣「厚重」的古典、巴洛克時期音樂是對的嗎?也漸漸影響了音樂界的詮釋。

Q.10 您會如何形容指揮生活呢?

寂寞(lonely)。這不只是因為指揮家要四處客席、奔波而已,而是「指揮」這個職業,自然地會跟「樂團」產生一種「主從」關係,此點在獨奏家比較不會發生,因為獨奏家會跟樂團成員一起演奏,很快就打成一片。而且獨奏家通常只會待個兩三天,不像指揮家一待就是一、兩個禮拜,這也代表你不在家的時間更長了,大多時候是覺得有點孤單、寂寞的。

不過就像我講的,這是一個很幸運的職業,可以完整地做你自己,而且創造出許多美好的音樂。

本文節錄自《MUZIK古典樂刊》No.138

精彩話題:指揮

嚴選好物:好書輕鬆讀

延伸閱讀:MUZIK閱聽古典樂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