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用超音波活化細胞 成功治癒小鼠巴金森氏症

國立清華大學師生將對超高頻聲波更敏感的細胞蛋白質注射到小鼠深層腦區,使其能感受超音波並進而活化細胞,成功治癒小鼠的巴金森氏症。

▲國立清華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林玉俊(左)與環境科學系教授葉秩光(右)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成功治癒小鼠的巴金森氏症。(圖/中央社/清華大學提供)

清華大學今天發新聞稿表示,上述是由該校分子醫學研究所副教授林玉俊與生醫工程與環境科學系教授葉秩光等人組成跨領域研究團隊的研究成果,上月登上國際頂尖期刊「奈米通訊」(Nano Letters),並已取得台灣及美國專利,未來也可望應用在人體。

林玉俊於新聞稿中表示,所有的哺乳類動物體內都有一種「高頻聽覺壓力蛋白」(Prestin),會對超音波產生反應,只是人體中這種蛋白對超音波極不敏感,幾乎沒什麼反應。

因此,林玉俊開始研究海豚、鯨魚、蝙蝠這些生物能聽見超高頻聲波的原因,透過基因圖譜比對,找到牠們高頻聽覺壓力蛋白中特殊的胺基酸組成,以此改造小鼠的壓力蛋白並殖入細胞,立即將牠對超音波的感受能力提升了十餘倍。

為了讓超音波也能用於治療疾病,林玉俊找葉秩光設計出特殊的小氣泡,就像一艘艘小船,載著改造過的高頻聽覺壓力蛋白基因片段,經靜脈注射到達患部,只要照射超音波,氣泡就會被擊碎,等基因片段進入患部細胞,轉殖後的細胞就能「聽見」超音波的指令。

葉秩光於新聞稿中指出,巴金森氏症、阿茲海默症等都肇因於大腦基底核細胞的退化死亡,如轉殖後的細胞能感受到超音波,照射超音波就像打開了「開關」,可刺激細胞活化,讓長年失修的神經元重新聯繫、形成網路,喚醒沉睡的腦部功能。

林玉俊表示,這項將超音波化被動檢驗為主動治療的最新技術,還可望應用於治療糖尿病,刺激活化製造胰島素的細胞。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