隕石滅絕恐龍3大關鍵曝 撞擊角度偏點…75%物種可存活

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6500萬年前,一顆直徑10公里的隕石撞擊,造成地球長達數年黑暗寒冬,不僅地球霸主恐龍,地表近75%的生物都無一倖免。不過,有科學家近期研究發現,如果當時隕石撞擊地球時,其角度稍微偏差一點,落在45度至60度之外,那麼可能會有更多物種能夠存活下來。

▲隕石撞地球。(示意圖/翻攝自Earth and Sky)

《BBC》報導,專門研究墨西哥的希克蘇魯伯隕石坑(Chicxulub crater)的倫敦帝國理工大學教授柯林斯(Gareth Collins)的團隊最新研究指出,造成恐龍滅絕的原因,不僅單純只是超大隕石撞擊地球那麼簡單,隕石撞擊的角度至關重要,增大或減小,都不一定導致恐龍滅絕。

研究表示,被命名為希克蘇魯伯的隕石,不僅撞擊的地點、時間點都恰到好處,因此,撞到擁有灰岩層地質的墨西哥灣,周遭岩層融化,其富含的硫化物噴到空中,遮天蔽日後,才會形成漫長又黑暗的寒冬籠罩地球,「希克蘇魯伯隕石在撞擊地球後的幾個數小時內,恐龍和地球上其他75%生物徹底滅絶,也改變了地球樣貌與命運」。

柯林斯表示,如果當時隕石撞擊位置落在太平洋或大西洋,那麼岩層蒸發或硫化物也就不會那麼多,陽光仍可以照到地表,恐龍和其他生物仍有機會存活。科林斯進一步解釋,在45度至60度的撞擊角度下,岩石碎屑汽化大幅增加,使得融岩岩漿瘋狂噴射進入高空,若換作是其他角度,增大或減少,那進入大氣的遮蔽物質數量也會大大降低。「顯然的,地質特性和撞擊角度構成了一場完美風暴」。

▲恐龍示意圖/翻攝自YouTube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