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3分鐘1人罹病!56歲婦「手痠」就醫確診糖尿病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凃女士有糖尿病家族病史,3年前因手痠就醫,意外檢查出糖尿病,從此開始每天吃降血糖藥物的生活。沒想到,規律服藥,血糖卻仍控制不佳,今年5月膝蓋痛到無法行走,影響爬山興致,再次就醫檢查才發現血糖大失控。

▲糖尿病友凃女士經腸泌素治療,穩定控制血糖後,找回以前登山的行動力和健康人生。(圖/凃女士提供)

今年56歲的凃女士3年前確診第二型糖尿病,當時的她身高155公分,體重卻有69公斤,她不是因為糖尿病典型症狀確診,而是因為手臂痠痛從住家草屯到埔里就醫,驗血才發現罹患糖尿病。凃女士事後回想她有家族史,母親和哥哥都是糖尿病患,自己屬於高危險群卻不自知。

確診糖尿病後,凃女士回到草屯的診所追蹤拿藥,不過一天只吃一顆藥控制血糖,3年來不知道效果如何。直到今年5月,凃女士因為膝蓋痛再度就醫,一驗才發現血糖控制不良,糖化血色素高達9%,BMI約28.8,連醫師也嚇了一跳:「血糖怎麼控制成這樣!」

幸好,凃女士在醫師建議下接受針劑腸泌素治療,短短3個月就讓糖化血色素指數從9%降至6.3%,不僅改善血糖,體重減輕,並且搭配復健,恢復每天可以走1個小時約1萬步的自在生活,她還號召家人同事加入抗糖的新生活。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左)、家庭醫學科醫師陳宏麟(右)與糖尿病病友凃女士,一起呼籲病友除了血糖控制也要注意保護器官,預防共病。(圖/醫師提供)

台灣糖尿病2大現象:患者高齡化、病齡長期化

猜猜台灣的「糖尿病時鐘」走得多快?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表示,根據2019年台灣糖尿病年鑑資料,國內每年約新增16萬名糖尿病患者,相當於每3分鐘就新增1人確診。進一步分析可發現,65歲以上的老年人是糖尿病最好發族群,平均每2位糖尿病患者就有1人是65歲以上老人。

除了患者「高齡化」之外,國內糖尿病也因患者年輕化而面臨「病齡長期化」的問題。研究資料顯示,台灣第二型糖尿病的年輕族群新確診者變多,以40~64歲患者占比59%最高。此外,現代人普遍生活作息不正常,偏好甜食和精緻化飲食,近年20~40歲年輕族群確診糖尿病的比率也快速上升。

血糖管理趨勢:血糖達標+保護心血管防共病

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不只是糖尿病本身,它還會侵犯身體的大、小血管,提高併發心血管疾病甚至心臟衰竭的風險。因此,國內外糖尿病管理專家一致認為,正確的糖尿病控制,除了讓飯前血糖、飯後血糖、糖化血色素都達標之外,也要早期控制三高,以降低心血管共病的風險。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杜思德。(圖/醫師提供)

控糖好幫手!腸泌素4大控糖方法解密

杜思德表示,要達到理想的控糖目標,健康生活形態的飲食和運動絕對不能少,適當的藥物治療則可發揮事半功倍之效。目前臨床使用的抗糖尿病藥物眾多,各有不同的機轉,像是磺醯尿素類藥物(Sulfonylurea)能促進胰島素分泌,雙胍類藥物(Biguanide)能避免血糖高時繼續釋放肝醣,增加胰島素的敏感性,第2型鈉-葡萄糖轉運蛋白抑制劑類藥品(SGLT2 inhibitor)能促進腎臟排出糖份。其中腸泌素(GLP-1 RAs),研究證實可幫助8成病友將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以下,保護心血管健康,降低共病風險。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