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用藥分析!醫師揭用藥安全的五十道陰影

記者李鴻典/台北報導

你的用藥觀念正確嗎?響應9月17日「世界病人安全日」,台北醫學大學李友專教授與醫守科技共同發表全台灣用藥安全分析,呼籲民眾重視自己與家人的用藥安全,尤其是長輩以及常見的降血壓藥和降血糖藥。

▲醫師透過醫守的用藥安全系統(MedGuard)向病人解示意圖(圖/臺北醫學大學提供)

醫療人工智慧專家、台北醫學大學醫學資訊研究所李友專教授與其創設的醫守科技,根據健保資料庫近期釋出2017年度資料,分析當年度全台灣醫院門診總共開出3億6千萬張處方箋,其中約有60萬張是用藥不恰當的處方;換句話說,平均每600張處方箋中,就有1張用藥有問題,預估影響多達42萬病人,且近6成為超過60歲的老病號。

這些不恰當的一般用藥中,以腸胃藥、過敏藥及安眠藥最常見。至於在特殊高警訊藥類中,則以降血壓藥、抗生素及降血糖藥最常被不恰當使用,特別需要留意。

李友專表示,醫師看診時,要開出一張精準的處方其實並不容易,臨床上可以用的診斷、藥品,再結合病人性別與年齡,有高達數十億種選項組合,醫師在平均短短3~5分鐘的問診時間內,邊分析病人的病痛、邊想著處方怎麼開,還要邊回答病人的問題,是極為複雜的多工同步作業。

一直以來,醫療只能用以偏概全(one size fits all)、治標不治本的大數法則來處理這數十億種選項組合,但隨著人口老化和生活環境改變,疾病成因也變得複雜,加上藥品發展越來越多元,必須仰賴人工智慧才能避免不洽當的處方,而且是要在開立處方的當下即時修正,才有最大效益,而不是等到藥物交到病人手上時,才發現需要回頭重新調整。

「這些不恰當的用藥,其實都是我們自己或長輩常吃的藥。同樣誤吃,對老人身體造成的影響,比二、三十歲年輕人還要嚴重很多!」醫守執行長龍安靖根據過去擔任醫學中心資訊室主任多年心得進一步指出,即便是醫師經常開的藥物,竟還會發生不恰當用藥,主要關鍵在於藥名太像以及系統性問題。

他說,需要服用這幾種藥的病人本來就多,藥品市場需求大,各家藥廠推出的藥品相對也多,這些藥品都有著複雜又難記的商品名和化學成分名,有的看起來很像、有的唸起來很像,非常容易混淆,加上傳統的醫院資訊系統設計不良,也常讓醫師找不到想開的藥,更是雪上加霜,北醫大成立醫守科技就是為了應用人工智慧提升用藥安全與品質。

同樣身為醫師的李友專提醒,用藥安全需要醫院、醫師和病人在第一線一起把關,民眾就醫當下如果對藥有問題,一定要多問醫師,為自己的用藥安全發聲,千萬不要自己任意參考網路上的資訊。他同時也呼籲醫師,看診時不妨對病人多解釋為什麼開這種藥、服藥時要注意什麼,不但幫助病人了解藥品、增加服藥遵囑性,解釋的同時其實也是再一次確認藥是否開對。

李友專強調,醫療只會越來越複雜,醫療資訊系統得盡快跟上疾病演變的腳步,唯有善加利用人工智慧,才能在醫療前線幫助醫師守護病人的安全。

高警訊藥品(High Alert Medications; HAMs): 藥品在不當使用或管理下,可能對病人造成嚴重傷害者,即為高警訊藥品;其編列原則依據美國用藥安全作業協會( Institute for Safe Medication Practices; ISMP)所制定。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直播中LIVE】時隔316天赴議會備詢 侯友宜施政報告
大數據推薦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