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過逆境/父病逝8歲女一夜長大 她的童年煮飯賺錢全包

記者張雅筑、影音剪輯江芳緣/台中-彰化報導

「小時後我們從來沒有去餐廳、餐館吃過,印象中吃飯都沒什麼東西可以吃了...」爸爸住院後就病逝再也沒回家,讓8歲大,連死亡的涵義都不清楚的「長女」施雅萍被迫瞬間長大,和阿公、媽媽一起照顧弟妹、賺錢養家,小小個頭就踩著板凳煮飯菜給弟妹吃。時隔逾40年,現在雅萍和弟妹開了相當道地的泰式連鎖餐廳,深獲不少饕客喜愛。4姊弟對於現在的自己沒有驕傲,反而積極回饋社會,在日前更招待近百名弱勢到餐廳用餐,雅萍感性地說,希望透過他們的故事、例子鼓勵孩子們,也讓他們有機會到餐廳好好吃頓飯。

▼▲原本家境不錯的雅萍,8歲時父親突病逝,家庭主婦的母親得開始賺錢,而她也得一夕長大,賺錢煮飯都得會。(圖/受訪者提供)

年僅33歲的父親在逾40年前因胃出血病逝,當時身為長女子施雅萍才8歲大,而最小的弟弟年約1、2歲,更衝擊的是,當時他們的家剛蓋好,房貸還未付完,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就這樣突然走了,讓原本是家庭主婦的媽媽得扛下整個家。雅萍說,其實自己那時候還沒完全了解死亡的意思,只知道爸爸不見了,然後很深刻,媽媽常常哭,常常不在家一直在賺錢,而她得清早起床煮全家的早餐,「那個灶台很高,所以就要墊著椅子、那個板凳,才有辦法煮飯這樣子。」而到了放假,她也會被媽媽帶去附近工廠打工,雅萍說,「對自己小時候的印象就是,一直在賺錢。」

慶幸的是,阿公很照顧他們,一邊在家裡替人理髮賺錢,同時打點、照顧雅萍4姊弟,讓雅萍苦笑說,當時阿公的角色比母親更像「媽媽」。小小年紀就遇上家中如此大的變故,雅萍卻相當堅強,她說,記憶中的自己不愛哭也很兇,因為那時的生活實在太辛苦,「看到媽媽很辛苦,然後阿公也很辛苦,你會覺得說,自己是不是應該要堅強一點,所以我小時候很兇。」但這個「兇」的背後,其實有段讓人鼻酸又感動的原因,雅萍透露,排行老二的妹妹有長短腳問題,當年在學校、街坊鄰里間常被霸凌,被嘲笑、欺負是缺陷或是長短腳等,「所以如果有人嘲笑她(妹妹),我就會很兇,我的印象裡面,就是其實我小時很兇,為了就是要保護那個妹妹,我們家老二。」

▼▲雅萍在工作上相當認真,給人幹練、女強人形象,這性格的養成其實和她的童年有關。(圖/記者張雅筑攝)

對於艱困、「一直在打工賺錢」的童年,雅萍沒有埋怨,反而帶領弟妹做公益,幫助同為辛苦的家庭。日前雅萍一家人招待家扶兒到他們阿杜皇家泰式料理式料理員林旗艦店用餐,談及當時的情形,雅萍說,自己感觸很深,因為大部分的孩子跟他們一樣,在小時候都沒有到餐廳、餐館吃過飯。雅萍表示,其實那時候的他們要吃飽就很不容易,印象中常常是沒東西可以吃的,而最深刻的是,家裡常常有一甕一甕的醃菜,「就什麼便宜,阿公就買很多回來,然後全部醃起來,省著慢慢吃。」長時間能吃的配菜就是醃蘿蔔、醃製物,雅萍坦言真的吃怕了,現在看到醃製食物都會很恐懼,幾乎都不敢吃。

▲雅萍苦笑說,對自己小時候的記憶就是一直在賺錢,然後沒什麼東西吃,太常吃醬菜導致吃到怕。(圖/記者張雅筑攝)

深知對弱勢家庭來說要到餐廳吃飯是奢侈的夢,開餐廳的雅萍一家人便選在歲末之際暖心招待,她說,希望讓他們好好的開心吃一餐,同時以自身的例子鼓勵孩子們。而另個原因是,其實許多餐廳受到疫情影響,不少都關門大吉,雅萍說,他們的餐廳可以繼續營運,且稱得上上軌道,讓她覺得很感恩,更覺得要在這大環境不太好的狀況下,為這社會做點什麼,所以和弟妹討論後決定辦餐會給予回饋。餐會當日,雅萍一家除了招待52個家庭大啖店裡的料理,送出10萬元的餐券要給沒來用餐的家扶孩子,同時還捐出30萬元現金要給家扶基金會繼續幫助需要的人,事後專訪,雅萍還說,會繼續善用他們的能力,幫助這社會需要的人。

▲雅萍一家算是苦盡甘來,有了自己的餐廳,能養活自己也能幫助別人。(圖/受訪者提供)

年幼喪父、為賺錢輟學,「童年記憶都是在賺錢」,長大後到國外經商失敗收場,回台灣捲土重來和妹妹、泰籍妹婿、弟弟合開餐廳「阿杜皇家泰式料理店」,雅萍不覺得現在的自己稱得上成功,謙虛說,至少生活過得去,能養家、養活員工,還有多一點的能力幫助他人,但更重要的是,她從未向命運低頭!雅萍說,自己從小到大都有個信念,人生就是要靠自己,靠自己去努力,「如果說你一直抱怨的時候,其實只會讓自己,就是會(更)往下,反而變得更不幸。」選擇轉念,不讓自己鑽牛角尖和自怨自艾,這就是雅萍挺過逆境的信念和關鍵之一。

▼▲彰化家扶中心主任王震光拿出收藏34年的雅萍手寫感謝信給她,讓雅萍感動又驚訝。(圖/記者張雅筑攝)

對於雅萍一家「善的循環」,彰化家扶中心主任王震光、專員林滿麗都告訴記者,真的讓人覺得很感動,他們也為此花了3天時間,找出當年雅萍被認養的相關資料,其中一個是,34年前雅萍親筆寫給高姓認養人夫妻的感謝信,雅萍看到後驚訝不已,直呼那確實是自己的筆跡,萬萬沒想到會被保存得那麼好。王震光表示,他們把每個家扶兒都當成自己的子女般,不奢望每個受過幫助的孩子一定要回饋家扶,但希望他們不要走偏、若有能力可以幫助這社會其他需要的人。不僅如此,王震光也強調一個觀念,很多人都覺得弱勢應是被幫助或是支助等,但其實應更「正向」,若改以「投資」的角度、口吻,其實更能建立家扶兒或接受幫助者的自信,而這樣的省思,王透露,其實來自導演魏徳聖。

【延伸閱讀】

小學喪父被認養 女老闆尋恩人想道謝→https://ppt.cc/fU2JBx

加入 @setn 好友 #三立獨家 Exclusive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