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為了一個漢字X抗議30年 聯合出兵攻到大清朝家門口

記者林辰彥/綜合報導

1832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廣東商館職員林德賽,他是一位中國通。受東印度公司派遣,化名胡夏米,冒充船主與傳教士郭士立乘坐Amherst船,以經商、傳教為掩護,秘密在廈門、福州、寧波、上海等地的港灣水道測量。1935年胡夏米以私人信件向英國外交大臣獻策,慫恿英國派兵使用武力打開中國門戶。

▲第二次鴉片戰爭。(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第一次鴉片戰爭時,英軍就按照胡夏米提供的情報選擇登陸點。

胡夏米先前第一次到上海,蘇松道台吳其泰接見,兩人相談並不愉快。吳其泰首先拒絕了胡夏米的貿易請求,在交談中稱胡夏米為夷人,稱英國船為夷船,胡夏米提出抗議,要求吳其泰改口,吳其泰含糊的說這是中國人對外來人的稱呼,不值得大驚小怪。這風波不了了之,未料二十多年後又發生了事件。

1852年英國全權公使文翰向兩廣總督柏貴提出抗議,要求在照會文件中不得使用「夷」字,柏貴一頭霧水,為什麼英國人連中國用詞都要管?

原來在相應的照會英文翻譯版本裡面,翻譯將「夷」翻譯成「barbarian」,這字的意思是「野蠻人、沒有文化的人、粗野的人,屬於西方殖民的土著一類」的字詞,這讓文翰很不能接受。雖然第一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但是清朝仍以天朝自居,加上對外國人稱「夷」,是數千年來的傳統用詞,柏貴根本不理會英國人的抗議。在北京,總理外國人事務的衙門,就叫做「四夷館」呀。

▲第二次鴉片戰爭簽訂天津條約。(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隨著英法等國希望擴大在華的利益,於是聯合有同樣企求的美俄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攻陷大沽口,直抵天津郊外,揚言要攻進北京,讓咸豐皇帝張皇失措,於是派人與英法美俄簽訂了《天津條約》,其中第五十一條就是規定:「嗣後各式公文,無論京外,內敘大英國官民,自不得提書『夷』字。」

一個漢字引發了三十多年的政治外交風波,古今罕見。第二次鴉片戰爭對清朝是個重大的打擊,從此清朝不敢以天朝自居,對於西洋人的稱謂,也從「洋夷」轉變為「洋人」、「洋大人」。

加入 @setn 好友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