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羅一鈞醫師變病人 38歲糖尿病天天與美食慾望交戰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糖尿病是很辛苦的疾病,生活習慣要整個大改造。」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2年前確診罹患糖尿病,年紀才38歲,當時相當憂心後遺症會提早上門而拖累家人,不過與其胡思亂想,他選擇正面迎戰,雖然每天都過著和美食慾望交戰的日子,但憑著意志力努力克服,至今已能和糖尿病和平共處。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談罹患糖尿病的心路歷程。(圖/記者李鴻典攝)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38歲確診罹患糖尿病,努力藉飲食控制、運動與此疾病和平相處。(圖/記者李鴻典攝)

羅回想起2015年的春天開始,漸漸發現自己很容易感到口渴、會喝很多水,也特別愛吃甜食,像是喝果汁或吃冰淇淋,雖然吃得多,體重反而卻溜滑梯,從原本68公斤過重的體重,半年就掉了6公斤,當時不以為意,只認為變瘦後身材似乎越來越好,心情上還蠻愉悅的。

糖尿病三多徵兆:「多吃」、「多喝」、「多尿」

但大約過了半年後,體重仍莫名其妙一直減輕,還經常在開會時、以及晚上睡覺跑廁所,才驚覺不對勁,加上父母都有糖尿病的家族史,猜想自己可能已符合糖尿病「多吃」、「多喝」、「多尿」的三多徵兆。

不過羅說發病當時,因為忙於登革熱防疫工作沒有及時就醫,加上也有點存著僥倖的心理,想說會不會只是自己的猜測,可能過一陣子也許就會好了,結果並不是他想的那樣,而是糖尿病找上門了。

他坦言,當醫師角色變成病人的時候,還是有跟很多病人一樣的心情,像是認為「糖尿病應該不會這麼倒楣發生在我身上吧!」結果到醫院驗血後的報告數據都是爆表式的高,飯前血糖幾乎是300mg/dL、糖化血色素也有14%左右,這些都是糖尿病發病的狀況。

羅表示,控制糖尿病需要非常有恆心跟毅力,確診後,心裡真的很擔心,這麼年輕就得到此疾,會不會很快就導致一些後遺症的產生,比如說可能嚴重到眼睛會失明、腎臟壞掉需要洗腎、還有心臟病等問題,萬一發生這些事情還會拖累家人該怎麼辦?加上自己又是內科醫師,在住院醫師時期會看到很多糖尿病患控制不好造成的併發症,會先想到一些比較壞的方面。

不過他並沒有讓負面情緒停留太久,而是選擇聽從醫囑將生活習慣大改造,藉由吃藥、飲食調整、運動等治療一個月後,血糖趨於穩定,也才敢向父母坦白罹病的消息。

此外,羅也想到,生活中會遇到朋友聚餐、應酬等,為了控制病情會面臨到不能吃的食物,因此他覺得不告訴朋友自己罹病的消息是非常困難的,所以在告訴家人後一個多月,就在自己的臉書公開這件事,讓親朋好友可以比較快知道,也希望大家可以一起來幫忙他對抗疾病。

生病不用藏在心裡 說出來更能得到力量

當周邊親朋好友得知羅罹患糖尿病後,出現了一個特別的現象,有些同事或朋友跑來告訴他,其實自己也是糖友,但之前都不曾聽他們說,而且還會向羅分享如何控制糖尿病。

有了這樣的經驗,也讓他更能去鼓勵糖友們將罹患糖尿病的消息說出來,「可以得到1+1大於2的力量!」,還可以提醒周邊的人去注意也許你也有這樣遺傳的體質,或是有危險因子的話,要趁早注意,可以更早期作運動跟控制飲食,就能延緩、甚至預防出現糖尿病的可能性,由此可知得到糖尿病不需要藏在心裡,說出來反而好處多多。

不過羅也能理解,不少人把生病消息放心裡的原因,其實是台灣人的習慣,因為當旁人聽到有人生病,常常第一個反應就是,「蛤!怎麼會這麼年輕得到這個病?」,他說,「其實身為病人,我們更希望聽到的是「你現在好嗎?」、「你現在怎麼去應付糖尿病?」、「你現在心情怎麼樣?」,而不是好像當偵探一樣去追究為什麼生病。不過一般來說,患者遇到的第一個狀況就是這樣。

忍耐!天天跟美食慾望交戰

飲食、運動的大調整現在已成了生活習慣。羅分享,他平常吃水餃不會將所有的水餃皮通通都吃下去,點小菜會選擇比較不是以澱粉為主的,像是豆干、海帶、豆干絲,而花生或比較甜的小菜,就要少量或避免。

如果出差、旅遊,想要吃平常吃的東西就比較困難,比如說到歐美,無法便利地買到無糖豆漿,所以得尋找替代方案並且適合糖尿病友的食材,他的選擇是無糖咖啡配炒蛋、煎蛋、或水煮蛋等,享用豐盛的buffet時,吐司麵包、或蛋糕類要節制,才不會導致血糖控制不好。

說到這,他有點苦笑地說,「其實這是每天跟自己的食慾、美食的慾望在交戰的日子啦!」,其實糖尿病的病人,每天都要辛苦地計算說,「我可以吃多少東西,這個糖分是多少?這個的熱量又是多少?」尤其剛開始治療的第一個月最辛苦,由於血糖波動很快,讓他常常覺得肚子很餓很餓,可是去測血糖又偏高,所以就發現肚子餓是有點騙自己的狀況,因為胃的容量其實跟血糖並不是一定成正比,所以覺得很餓想要多吃東西的時候,其實身體的糖還是過剩的。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談罹患糖尿病的心路歷程。(圖/記者李鴻典攝)

▲罹病後在飲食上必須留意食材熱量、糖份,也讓羅一鈞更能體會糖友對抗疾病的辛苦。(圖/記者李鴻典攝)

經過第一個月飲食、運動的努力調整,過去愛不釋手的甜食,現在對他而言反而會產生出一些抵抗性,羅舉例,比如萬一喝到有糖的豆漿,會直接出現排斥的心理,心中會有個聲音出現「ㄟ~我好像喝錯了!」,馬上提醒自己不應該喝那麼甜,甚至太甜的東西也會讓他覺得不適應或不太舒服。

自身就是糖尿病患者,所以更能體會為什麼有些糖友無法將糖尿病控制得很好,因為生活中美食的誘惑實在是太多了。羅表示,雖然醫師跟營養師都告訴他說,糖尿病友沒有絕對不能吃的東西,可是「心中要有一把秤」,例如今天如果這一餐吃下太多的熱量跟糖分,下一餐就要少吃一點,相對地,吃得太少,也要補回來,這樣才能夠達到營養均衡。

不再被甜品誘惑 飯後運動30分鐘

羅以前三餐老是在外,早餐最愛果汁配麵包,但事後檢討,這些東西的營養成分幾乎都是澱粉、糖類為主,雖然果汁有維他命、麵包也有一些營養,但對糖尿病人來說,澱粉、熱量的攝取都不能過量,所以現在早餐改喝無糖豆漿或脫脂鮮乳,搭配有蛋或有肉的三明治來減少糖跟澱粉的量。

他接著說,中午便當則會燙一片魚肉、配上豆腐、青菜、豆子,飯後再吃一顆芭樂跟一顆牛番茄,這樣吃不會過多、也可以吃得飽,下午覺得餓的話,會吃不甜的堅果或是到便利商店購買生菜沙拉當作點心。另外運動也不能少,吃完中餐跟晚餐之後,會再抽出時間走路運動至少半小時以上。

疾管署副署長羅一鈞談罹患糖尿病的心路歷程。(圖/記者李鴻典攝)

▲羅一鈞說,每天下午若感到飢餓時,會吃不甜的堅果或到便利商店購買生菜沙拉當作點心。(圖/記者李鴻典攝)

羅以往沒有睡午覺的習慣,但發病的半年當中,每天吃完中飯後,都會覺得非常疲倦,幾乎都一定要睡午覺,否則下午一定沒有辦法有體力,那時候其實不太清楚為什麼,後來回頭想,應該是吃完飯後,沒有運動習慣,導致血糖快速升高,血糖升太高就會讓腦筋陷入運作不良的狀況,因此就變得需要睡午覺來過完那段疲勞的期間。

向糖友學習對抗糖尿病

羅在擔任住院醫師期間常常會接觸到糖尿病患,看過很多控制很成功的患者,他說,「我可以跟這些控制不錯的病人去學習」,也從中獲得力量與信心「糖尿病並不是一定會活得很差或是一定會很不健康的疾病。」

罹病至今2年,透過吃藥、飲食運動控制體重之後,羅的體脂率在發病前約33%,現在大幅下降維持在15%至18%之間,整個身體的代謝改變後,現在體重是60公斤左右,最瘦曾到58公斤,醫師也叮嚀他,做好體重控制並定期回診追蹤。


▲羅一鈞目前也是台大醫院內科部兼任主治醫師,過去在住院醫師時期,看過許多糖尿病控制很成功的患者,這樣的經驗也讓他更有信心面對此疾。(圖/記者李鴻典攝)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2017重大事件有哪些?》
☑ 快來票選你的年度熱門新聞​
☑ 投越多次中獎機率越高唷!
➤ 10萬元大獎送給你 ➤➤ 
https://goo.gl/x58fvW

☑ 給你更多第一手即時新聞報導
☑ 按讚追蹤【三立新聞】粉絲團
https://goo.gl/8vPJEJ

【#直播中LIVE】準副閣揆鄭麗君「投資未來世代」青年論壇演講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