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2.0首度對台軍售 學者分析「三大意義」:隨到隨審接近準盟國待遇
記者劉秀敏/台北報導
美國政府結束關門狀態,美國國防安全合作局今(14)日公布新一波價值3.3億美元(約新台幣102億)的對台軍售,範圍涵蓋F-16、C-130和IDF戰機等非標準零附件,並已進行「知會國會」程序,該批軍售有助於維持我空軍戰備狀態。對此,國防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指出,川普2.0首度對台軍售有三大意義,安全合作方面,台灣軍售從以往「包裹式審查」走向隨到隨審,基本上已接近準盟國待遇;雙邊合作方面,則是以具體行動打破疑美論;政治意義方面,象徵協助台灣應處中國灰色襲擾,並在軍事上具體強化台灣戰機機隊妥善率。認為從川普對台軍售到台灣提出增加國防預算間,會形成正面的良性循環。
蘇紫雲分析,第二屆川普總統首度對台軍售的三大意義:第一,台灣軍售從以往包裹式處理,改為隨到隨審,這是類似準盟國的處遇;第二,具體打破疑美論。日前有許多不正確傳言聲稱川普總統會將台灣作為談判籌碼進行交易,但從川習會前,川普表示「台灣就是台灣」、「非常尊重台灣」到此次軍售,疑美論不攻自破。第三,政治意義上,強化台灣應對中國灰色地帶的能力,軍事意義上,增加相關作戰飛機的零附件庫存,以具體強化台灣戰機機隊妥善率。
蘇紫雲表示,無論是川普政府1.0時期或拜登政府時期,都有類似零附件軍售案,如海軍雷達等相關替換零件,一來是相關零附件是消耗品,所以會一直出售,二來可以看得出美國政府與台灣安全合作的持續性,三來象徵在賴總統強化國防能力的戰略指導下,可以預期川普政府2.0時期,對台主要的重大軍售仍然會持續,從川普對台軍售到台灣強化國防預算,認為「會形成良性循環」。
對於近日國內對於國防預算的質疑,蘇紫雲三點反駁,自衛能力越強、潛在盟國協防意願就越高。換句話說,「強化自己的防衛能力是最重要的」,盟國的協助程度會視台灣自身防衛能力多寡而決定。再者,國防預算不應該是想要,而是必要,國際社會都在強調「備戰才能止戰」觀念。以墨子《備城門》為例,墨子也強調「小國善守」,小國要有足夠防衛能力才可以止戰,「這是戰爭與和平管理的哲學」。最後,包括日本、澳洲、加拿大、美國等民主國家都面臨少子化議題,因此持續透過國防預算進行軍備採購,以火力取代部分兵力,正是彌補防衛能力人數不足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