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擊《經濟學人》匯率壓抑論!台美罕見發佈聯合聲明 央行:匯率沒在騙
財經中心/師瑞德報導
導覽目錄:
台美雙邊罕見聯手發聲,引起外界高度關注。中央銀行與美國財政部14日同步發布匯率政策聯合聲明,台北時間晚上8點半、美東時間清晨7點半同時對外公告,這不只是形式上的合作,背後也透露雙方對於維持全球貨幣政策公信力與匯市穩定的重視。
聲明內容是台灣央行與美國財政部在未公開的技術層級下,經過多次會議磋商所達成的共識,過程中並未涉及行政院的台美經貿小組,也與目前對等關稅等其他經貿議題無關。這是一場純就匯率政策進行的雙邊對話,強調政策原則、操作框架與資訊揭露的同步調整。
明確否定匯率操縱 市場機制才是核心
在這份聯合聲明中,台美雙方再次明確寫下對匯率政策操作的基本立場:不能用來取得不公平的貿易或金融競爭優勢,也不能破壞國際收支的自然調整機制。聲明特別指出,未來若必須干預匯市,必須是匯率出現異常波動或明顯失序的情況,且干預必須具備「對稱性」原則,也就是說,不論是匯率升值或貶值,都必須以相同標準應對,不得選擇性介入,這與我國央行長年以來「市場決定、偶爾調節」的實務原則完全一致。
政策透明度升級 干預資料改為季報制
過去幾年,外界對於台灣外匯政策最大的質疑之一,便是資訊揭露的節奏與完整度不足,尤其是在匯市干預的數字方面。這次聲明中,台灣中央銀行也主動承諾,將自2025年12月底起,把目前半年公布一次的干預金額資料改為每季一次。也就是說,從明年第四季開始,市場將能以更高頻率、且更接近即時的方式掌握央行的操作脈絡。相關數據也會按照國際貨幣基金(IMF)特殊資料發布標準(SDDS)中的「國際準備與外幣流動性」(IRFCL)格式呈現,包括外匯存底規模、遠期外匯部位等細項都會揭露,時間點則落後一季公布。對投資人來說,這等於是中央銀行主動打開資訊黑盒,為市場提供更可預期的訊號。
政策工具排除匯率動機 退休基金也不例外
除了對央行自身的操作原則進行揭露與約束外,聯合聲明也觸及到更廣義的政策工具使用原則。未來在使用總體審慎工具(例如資本控管)或處理跨境資本流動的措施時,雙方都將遵守一項共識:政策本身不能有意圖去影響匯率,更不能藉此取得出口或金融上的競爭優勢。
聲明中特別點名,包括退休基金等公開資金,在進行海外投資決策時,必須以風險報酬與資產配置多元化為依歸,不可讓匯率操作成為隱性目的。這類表述在以往官方文件中相當少見,也顯示台美雙方正積極將金融穩定與公平競爭原則往制度面深化。
美方沒開口要求升值 央行強調溝通順暢
針對外界質疑美方是否對新台幣匯率有升值壓力,中央銀行這次也一併說清楚。即使2025年台灣對美國貿易順差仍在擴大,央行表示,在過去多次與美國財政部的討論中,對方從未明示或暗示要求台灣讓台幣升值。雙方針對匯率、總體經濟指標與干預原則等議題都有定期交流,目前整體互動氣氛良好,政策上也有高度共識。
《經濟學人》點名批評 央行回應:指標選錯了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聯合聲明發布的同一天,英國《經濟學人》也刊出一篇名為《台灣榮景的潛藏風險》的報導,直接點名台灣央行長年壓低匯率,導致民眾購買力受損、房價飆升、甚至金融風險積累。報導依據的是該雜誌長期使用的大麥克指數。對此,央行反應火速,直接發布新聞稿駁斥該報導失真,並批評其方法論嚴重過時。
大麥克不夠看 iPhone指數反推高估17%
央行指出,大麥克指數其實早在2003年就被《經濟學人》自己承認有缺陷,到了2006年更明言「被廣泛誤用」。指標邏輯建立在全球麥當勞大麥克漢堡的售價比較上,用來衡量購買力平價與匯率偏離情況。然而,這樣的比較忽略了地方物價、稅制、勞工成本等差異,早就不被嚴肅經濟分析所採信。央行進一步引用「iPhone指數」作為反例,指出若以iPhone在不同國家售價推算,台幣對美元實際匯率應為高估17.1%,與大麥克指數推估的低估55%結果完全相反,突顯單一商品指標的誤導性。
匯市已非貿易主場 金融資本才是關鍵玩家
除了指標問題,央行也從結構面提出反駁。根據2024年資料,台灣外資與本地資金的進出總額已經是商品貿易金額的19.3倍,這代表現在的外匯市場早就不是由進出口所主導,而是由金融資本流動決定。在這樣的架構下,不論是PPP(購買力平價)還是單一商品價格都已無法反映實際匯率走勢。再用大麥克漢堡來算幣值,只會低估匯市的複雜程度。
以數據回應誤解 央行強調會持續說明
最後,央行也再次重申,對於這類過度簡化甚至誤導性質的匯率指控,過去早有多次澄清,包括透過理監事會後記者會、專文說明與新聞稿都已提出過具體數據與國際比對資料。未來也會持續以事實為基礎進行說明,不讓錯誤的敘事影響政策穩定性,確保台灣金融市場的信心與匯率制度的穩健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