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聽新聞
0:00 0:00

古代男子為何納妾?不只是傳宗接代,背後原因令人不齒

大陸中心/唐家興報導

古代男子納妾不僅僅是為了傳宗接代,背後還隱藏著許多現實考量。(影視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古代男子納妾不僅僅是為了傳宗接代,背後還隱藏著許多現實考量。(影視示意圖/翻攝自微博)

在談論古代婚姻時,「三妻四妾」這一現象經常被提及。無論是帝王將相、豪門望族,還是富裕平民之家,男子納妾都是普遍存在的社會習俗。然而,古代男子納妾的原因,遠不僅僅是傳宗接代,它背後隱藏著家族宗法、女性生育壓力、情感需求以及社會地位炫耀等多重因素。

宗法制度下的家族壓力

在重視血脈延續的古代社會,宗法制度是維繫家族與社會秩序的核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幾乎成為每個家庭的心弦。若家族後繼無人,不僅香火斷絕,祖先祭祀無人承接,爵位與田產也可能旁落。

因此,納妾被視為正當且必要的行為。特別是在正妻無法生育男嗣的情況下,許多正妻甚至會親自協助挑選小妾,以保全家業,確保子孫延續。

生育風險與現實考量

古代缺乏有效避孕手段,孕產風險極高:難產、產褥熱、出血等常導致母子雙亡。對於有積蓄的家庭而言,納妾不僅能分擔生育壓力,也能降低正妻健康風險。正妻可以在較少頻繁懷孕的情況下養護身體,而妾則承擔家族血脈延續的責任。

在許多家族譜牒中,正妻生子少,但妾所生子女往往成群,這正是制度與現實共同作用的結果。

情感與社會需求的平衡

古代婚姻多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尤其在士大夫與豪商之家,婚姻更多是政治與經濟的結合。男子透過納妾,既可延續家族血脈,也能滿足情感與生理需求。清代甚至流行俗語:「娶妻娶德,娶妾娶色」,正妻重德行、妾重姿色與才藝,彰顯不同角色定位。

文學作品如《紅樓夢》中的賈政、賈璉家族故事,也清楚描繪了小妾的生育角色與家族地位,折射出妾室命運多舛的現實。

妾的來源與社會地位

妾的來源多樣:有貧困人家出售女兒以求生存、有青樓女子被富商贖買、或是奴婢因姿色被提拔。明清文獻中,富商一次購買數名女子為妾的記錄並不罕見。然而,妾在家族中地位卑微,她們所生的子女須歸正妻名下,稱正妻為「嫡母」。妾室的稱呼也極為謹慎,多稱丈夫為「君」或「爺」,顯示其附屬身份。

在古代,妾在家族中地位非常卑微。(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在古代,妾在家族中地位非常卑微。(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納妾的炫耀與社交功能

在明清,士大夫與豪商往往以妻妾數量彰顯財富與社會地位。小妾的姿色、才藝,甚至參與宴席助興,都是彰顯主人身分的方式。納妾逐漸從宗族需求演變為社會時尚,沒有妾室的男子反而顯得不合時宜。

妻妾關係的微妙與不穩定性

正妻作為嫡母,擁有最高權威,可以庇護妾所生子女,也能壓制妾室。妾室則處於尷尬位置,既非奴僕,也非真正家族成員,人生幾乎完全依附於男性意志。一旦失寵,妾室可能遭遺棄或轉賣,成為家庭中最脆弱的一環。

古代正妻地位遠遠高於妾室。(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古代正妻地位遠遠高於妾室。(影視示意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結語:納妾制度的多面性

總體而言,古代男子納妾的原因複雜多樣:有宗族制度與生育風險的現實考量,有門當戶對造成的情感缺失,也有財富與地位的社會炫耀。隨著時代進步,這一制度早已退出歷史舞台,但其背後反映的社會、家族與性別結構,仍值得我們深思。

#我們與歷史的距離

CH54三立新聞台直播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頻道推薦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