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林華慶(上):架構國土綠網 從林務局做起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文/環境資訊中心特約記者廖靜蕙報導

正當聯合國極度關注生物多樣性衰敗議題上,擬定了2020年前達成「愛知目標」5大策略目標以及20項行動方案,台灣的腳步又如何呢?

林務局長林華慶甫於7月中旬上任,民間解讀,可讓長久以來失衡的保育行動急起直追,補強台灣社會永續最關鍵的支柱。他在本報專訪中,揭開未來20年台灣保育藍圖,讓身為地球公民的台灣民眾,充分意識到保育人人做得到。

▲林務局長林華慶。(圖/林務局)

保護區與周邊社區接軌 擴大保育效益

雖然國際間倡議各國至少國土面積的13~17%,劃設為保護區;而在台灣,由於森林覆蓋率高、又多為國有林,因此保護區面積占國土19%,領先各國達到目標,但保育絕對不僅是劃設保護區,更重要的是如何擴大保育效應。

保育之首要,即與民間攜手協力,擴大中央山脈保育軸、沿海濕地保護區外的保護,並以防風林為基礎,串聯沿海綠廊,加上東西向河川綠帶,構築台灣國土綠色安全網。林華慶指出,保育不僅讓台灣山林青翠、環境永續,更需使民眾有感保育的好處。

森林生態系是台灣面積最大的生態系,更以11個不同型態的保護區串聯起「中央山脈保育軸」,受到最多關注及完善的保護。然而,在私有土地上,尤其是農田中,更孕育了台灣極為珍稀寶貝的兩棲類、爬蟲類、節肢動物、淡水魚類、無脊椎動物、水鳥,是生物多樣性的關鍵。

▲里山的民族植物:馬告花。(圖/董景生攝影/環境資訊中心)

▲淺山生態人為適度的擾動,保護了珍稀的植物。圖為CITES附錄二的葦草蘭。(圖/廖靜蕙攝影/環境資訊中心)

「我們說保護區外的保護,就是指保護區周邊環境的重要性;因此未來將與社區協力,並讓周邊居民因保護區而受益,而非讓保護區和他們是『田無溝、水無流』(閩南語),你劃你的保護區,我種我的田,兩者毫無交集。」林華慶直指核心,包括與其他土地主管機關的合作、協調,減緩人為活動造成的衝擊,或者讓這些地方環境變得更好。

林華慶提出三大重點:「擴大中央山脈及海岸山脈保育軸保護效應」、「串聯西南沿海濕地生態,並以既有海岸保安林為基礎生態,造林建構西海岸生態保育軸」、「以東西向河川及生態造林綠帶連結山脈與海岸保育軸,編織綠色生態網絡」。

重點一、擴大中央山脈保育軸保護效應

中央山脈國有林事業區之外,大多為淺山地區,保育的邊際效應最為明顯。林華慶以三個區塊分析:

大屯山、七星山系發源的水系周邊草澤,包括三芝、石門、金山、萬里,包容了很多水生昆蟲、兩棲類,以及珍稀的水生植物,這些區域蘊含珍貴稀有的水生物,如鉛色水蛇、唐水蛇、赤腹遊蛇,侷限分布、還有一定的族群量,台北赤蛙更是重要的指標物種。

另外,從雪山山脈以降,貢寮、雙溪,到宜蘭,包括雙連埤保護區周邊,都是私有地,林務局多年來在貢寮投入的重要水梯田計畫,即與民間合作,保護了台北赤蛙、黃腹細蟌這類珍稀兩棲類、水生昆蟲等,這些區塊也有很多哺乳動物,如食蟹獴、麝香貓,山羌等;但一些低階、少受人注意的水生植物、昆蟲的棲息地,更要好好的保存。

另外,東海岸水梯田的環境創造的濕地環境,提供了很多洄游性物種的廊道及棲息空間,對溼地生物多樣性是有助益的。因此林務局選擇石梯坪水梯田為示範點。

林華慶解釋,海岸山脈發源的溪流短而陡峭,很快地就流入太平洋;濕地環境提供了生物緩衝、多樣化的棲地選擇。

▲石梯坪種出的水梯田,一到夏天金黃色的稻穗與拍打著岸邊的海浪相互輝映,形成獨特的景觀。(圖/廖靜蕙攝影/環境資訊中心)

重點二、串聯西南沿海濕地生態,以既有海岸保安林為基礎生態造林,建構西海岸生態保育軸

中央山脈保育軸之外的保護區,大部分都是海岸、河口濕地,從宜蘭無尾港、新北市、新竹香山、台中高美、彰化大城,一路到嘉義鰲鼓、台南四草、七股,這些保護區呈現不連續分布,周邊多為農業用地,包括農田和魚塭,讓保護區周邊的農田和魚塭,以友善的方式生產,就是擴大保護區的面積以及效益。

(本文未完,閱讀全文:http://goo.gl/htnBng

加入 @setn 好友

【#直播中LIVE】台灣基進控徐巧芯洩露國防秘密 今早赴北檢告發
大數據推薦
【立院大現場直播中LIVE】綠擬廢國是論壇!國會改革朝野攻防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