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台872萬新中年族群「向老說不」!──我的熟年進行式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相較1.2億人口的日本,每年只有10萬人離開職場返家照顧家人,台灣的情況更嚴峻。陳景寧說,照顧者承受挫折、焦慮,感到孤單、憂鬱,主計總處調查顯示,50~74歲民眾負擔最重。 

照顧臥床家人並非只是短短幾年,而是一場長期抗戰。據家總調查,照顧者平均照顧9.9年、每天平均花13.6個小時,有人甚至長達20、30幾年,從年輕照顧到年老。到後來,家人過世,因為自己沒有一技之長,又與社會脫節,也不易找到工作。 

55歲的作家張曼娟在近一年多來,因為90歲的爸爸得了老年精神病,晚上不睡覺,只要聽到爸爸房間有聲音,她就立刻起來查看,一個晚上總要起床三、四次,睡眠情況變得很差。 

她一度聽從爸爸要求,推掉工作,留在家裡陪伴。有一次和媽媽從澡盆抱爸爸起來,扭傷自己,沉重的照顧壓力逼得她需要暫時喘氣,只好重拾以往的忙碌工作,轉移注意力。 

「那種心力交瘁的痛苦,你不能說,你說了,就是不孝!」張曼娟很能體會「大齡兒女」的辛苦,她這麼稱呼這些中年子女。為了抒發心情,她陸續在臉書以〈照顧老去的父母,才能理解人生〉為文,大獲迴響,感動很多人。 

張曼娟慶幸自己有能力聘請外勞,照顧爸爸,若是收入不穩的中年人,想要照顧家人,負擔沉重。 

盤點家人關係〉維持良好互動

與成年子女、配偶相處之道 也是挑戰 

如何與成年子女、配偶相處、獨居,也是課題。 

「與家人有良好關係,才能有幸福中年、安穩老年,」張老師基金會執行長林聯章說出32年半的輔導心得。 

看看台灣的離婚率,就能知道台灣的家人關係不盡融洽。台灣已成為亞洲離婚率最高、世界第三高的國家。2015年,平均每天有146對離婚,平均不到10分鐘就有一對。觀察40歲以上的中年人,以40~44歲男性離婚人數居冠。 

林聯章感嘆,時下有中年人視婚姻無味,陷入外遇的糾葛,也有兒女看不慣父母關係,鼓勵離婚。 

其實,對中年人而言,家庭和睦是幸福的關鍵,他們也有這樣的渴望。 

根據智榮基金會龍吟研論調查,兩岸40~65歲受訪中年人都把家人關係列為首要條件,期待聚在一起,共同從事活動。可是,現實生活中,中年人對家人關係的滿意度比起老人、青年要差。 

「我多麼希望能像一隻狗,可以被家人摸摸抱抱!」台灣家庭第一協會執行長沈美珍轉述一名50多歲男性的心聲。他說自己為了家人,在職場打拚,忙得像條狗,回到家裡,和家人關係不好,才知道地位不如狗。 

沈美珍分析,男性通常把子女照顧責任丟給妻子,到了中年,猛然察覺自己和子女疏遠,沒話可講,卻又不知如何彌補。因此,台灣家庭第一協會設計「好爸爸」課程,已吸引上千名男性學習,其中,40~60多歲中年人占了八成。 

盤點內心世界〉學習心胸豁達

恩怨情仇大和解 50歲正是時候 

在向老說不的過程中,還必須學習心胸豁達。 

「50歲是人生的折返點」「50歲是修正生活方式的最佳時機」《50歲開始,優雅過好日子》作者、日本聖路加國際大學教授保坂隆如此表示。例如,家人關係、金錢使用,都可以在此時調整。 

太雅出版社總編輯張芳玲也認為,人到50歲,應該和家人來個恩怨情仇大和解。今年,她以「創造50後人生幸福感」為題,在全台進行多場演講,深獲聽眾認同。「兄弟姊妹、父母與中年子女,免不了有裂痕,」她觀察,這個裂痕在40、50歲之前,通常被漠視、逃避。然而,到了中年,可能面臨父母過世、朋友罹癌,是反思與失和家人修復關係,也是與自己和解的時候。 

中年提早準備 才能好命過晚年 

不過,社會並沒有教中年人如何從日常點滴為日後人生做準備。大田出版社總編輯莊培園就提醒,現在的每一天都影響未來,要及早檢視自己。 

近年來,台灣出版社對中年產生自我覺醒,陸續翻譯、出版相關書籍,逐漸吹起一股風潮,教中年人學習過中年生活,並且面對老年。 

發行居家設計書籍的漂亮家居,從中老年居住空間議題延伸到心靈成長,出版熟年書系:《老前住宅設計解剖書》《熟年自治世代》等書。 

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認為,相較習慣上網瀏覽的青年讀者,中年人較願意買書。這兩年,他們出版13本,從照顧父母、長照議題到健康促進,都是長銷書,賣到上萬本。 

張芳玲則鎖定40~60歲讀者,創辦「熟年優雅學院」,至今發行18本書,每月至少推出一本,且題材多元,包括心靈成長、生活風格等,甚至也談丈夫死後,太太如何獨自生活,走出內心陰霾。 

獨身晚年 是女性要面對的議題 

「中年人要及早認識喪偶議題,尤其是女性,」她提醒。目前喪偶有130萬人,女性占105萬人,由於壽命比男性長,未來喪偶女性人數會不斷攀升。 

台北市一葉蘭喪偶家庭成長協會理事長郭秀敏表示,成立21年來,女性會員占了八成,以50、60歲的中年人為數最多。 

「我從否認、害怕、悔恨、遺憾、沮喪,到接受事實,」郭秀敏闡述自己24歲意外喪夫,當時還懷著第二個孩子,承受莫大痛苦。這一路她經歷傷痛,到現在可以幫助別人,面對子女教育、經濟獨立,並且找到自我價值,扭轉孤寂失落感。 

相信隨著中年人重視自我成長,啟動熟年進行式,從健康、長者照顧、財富、工作、心靈等各方面,學習向老說不。未來當他們變老,快樂指數應該就會翻轉,從U型的谷底逐漸爬升。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12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https://goo.gl/jlfZn0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