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少、變貴、口感也變了!台灣「水果王國」變調?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他心目中最甜美的愛文芒果,來自屏東枋山。那是台灣芒果的南界,由於地形狹長鄰海,海風的鹹味更提煉出芒果的甜。但這七成居民靠芒果為生的芒果之鄉,2016年就遭遇了兩次的滅絕式天氣突襲。

當地芒果農民合作社負責人陳明賢記得,1月23日清早,老農就拿著溫度計奔相走告,「只有4℃!」大家都嚇傻了,因為與枋山緯度相近的台東大武,1981到2010年1月均溫是20.3℃。

但芒果的理想授粉溫度是18℃,突來的寒流,凍掉正在抽長的芒果花,沒掉的則變成結不出果的「空包彈」;少數挺過寒流,又被緊接而來、高達30℃的南風,烤成焦黑的「酥花」。

一株樹,原本可結200顆芒果,最後只長出三、五顆。農會估計全鄉減產五成,但算算農民領走、一顆芒果一個的套袋,陳明賢估計只有兩成果實掛樹梢。心灰意冷下,他告訴來台看貨的日本貿易商,「免來啦,沒芒果怎麼看?」

結果物以稀為貴,去年,台灣芒果在日本百貨公司飆出一顆台幣400元天價。

震撼2〉強烈颱風肆虐 農業災損擴大

2013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海水暖化,將使北大西洋和西北太平洋的熱帶風暴更頻繁出現。而台灣,正位於西北太平洋風暴的路徑上。

根據中央象局資料,近年侵台颱風數量與路徑並無明顯變化,但強度提高了。1958年以來,平均每年1.07個強颱侵台,「去年連續兩個強颱,算是特例,」但預報中心前主任鄭明典警告,颱風多了,強颱數也可能增加。

去年第一個強颱尼伯特,結構結實地撞進台東,等待收成的釋迦全毀。第二個強颱莫蘭蒂,風場籠罩全台,擦撞南、高、屏果倉;9月底的梅姬是中颱,但因為橫貫台灣,在多處創下強風紀錄。

比如南投埔里,是凹地,又有中央山脈屏障,「台中的東北季風都比埔里的颱風大!」茭白筍農葉春田半開玩笑。但這樣一個農業搖籃,2016年香蕉樹卻倒成一片,「風好像會旋轉!」來自南投的農業立委蔡培慧瞪大眼睛,手繞圈比劃著。

屏東枋山的芒果樹也不例外,挺過了春天的寒流,卻沒挺過夏天的颱風。

去年9月中,由於雲系沒被中央山脈破壞,強烈颱風莫蘭蒂扎扎實實撞進恆春半島,枋山靠海的優勢,頓時成了災難。「種芒果25年,第一次遇到這麼強的颱風!」陳明賢驚呼。

他的兒子記得,當天風稍歇,父親立刻帶他和哥哥衝進果園,揮刀將所有折損枝條「剃光頭」。

「我大概是全枋山第一個把果樹枝條砍光的人,」陳明賢一邊轉動手臂、一邊解釋,當強風吹在茂密的枝葉上,會扭轉枝條,造成撕裂傷;如果不緊急處理傷口,可能會引發細菌感染,然後蔓延根部。

由於砍枝後,果樹要重新抽枝,會拖慢開花速度,所以多數農民態度觀望;且根據以往經驗,天氣放晴後,傷枝會自然乾燥,不一定要砍。沒想到,雨一下就十多天,梅姬颱風接踵而至,果樹傷口惡化,枝條迅速掉葉、轉黑。這時,多數農民才開始慌忙修枝,但果樹已元氣大傷。

往年12月,芒果樹已完成三次「透紅」(即指抽三節新枝,新枝為磚紅色,故有此名),開出黃黃白白的小花。但跟著陳明賢在枋山山腳下芒果田繞巡,放眼卻是一片綠,九成果樹只長出第一節,稀疏的枝葉有如小平頭,至少要比往年晚一個月收成。擔心不敷成本的農民索性整園廢棄,只剩一片鏽色的倒樹斷枝。

▲圖/翻攝自Instagram@Iyzu

震撼3〉暖冬打亂果樹生理時鐘

由於當機立斷,陳明賢的果樹已經開始第三次透紅,進度遙遙領先。然而,他還有另一層擔憂:暖冬。

當《遠見》記者來到屏東,已是2016年隆冬12月底,過去此時均溫約20℃,這一天卻達26℃。人們穿著短袖,東北風微弱吹著,霧霾不散,遠遠看大武山彷彿隔了一層毛玻璃,原本銳利的山稜線,起了毛邊。

許多論文指出,低緯度區只要升溫2℃,就會導致農作產量下降。2007年,學者大衛‧洛伯(David Lobell)等人發現,氣溫愈高,玉米、小麥、大麥之產量愈低,估計1981年以來,暖化已造成每年50億美元損失。

2004年,另一篇研究夜溫與稻米產量的論文〈Rice yields decline with higher night temperature from global warming〉則指出,在菲律賓,乾季(1月至4月)日最低溫度每上升1℃,稻米就減產10%。

台灣增溫明顯,而夜晚增溫速度又高過白天。1970年代,台灣平均只有70天的夜晚超過25℃,2000年後卻衝破140天。

夜晚熱,人可以吹冷氣;對需要降溫減少能量耗損的植物,卻是致命傷。「植物晚上無法休息,就長不好,」鄭明典解釋。

去年這時候,陳明賢正在果園裡疏花;這天,他卻在家整理集貨場。「12月還超過20℃,樹葉根本無法『睡覺』,怎麼開花?」他沒好氣地抱怨。

原來,果樹也需要冬眠。當氣溫逐漸下降,果樹停止抽芽,葉片轉為深綠,開始儲糧過冬。待春天腳步近,果樹便會甦醒,開始抽花。

暖冬打亂了果樹的生理時鐘。高溫,使得果樹以為仍然是夏天,很「嗨」地拚命抽芽,主幹上滿是亂竄的徒長枝,把開花結果所需的能量,全部都耗光了。

「今年大概2月才會開花,」陳明賢扳著手指算,時程比往例晚兩個月,至少到6月,才有芒果上市。今年,「台灣最早上市的芒果」頭銜,得讓給枋山之北、受災較少的枋寮。

看來,台北觀光客眼巴巴盼了一年的愛文芒果冰,又要遲到了。

震撼4〉缺水危機 雨患寡還患不均

除了三大有感極端天氣,還有一個醞釀中的隱形風暴——缺水。

三年一小旱,十年一大旱。2015年初,春雨不來,石門水庫蓄水率創歷史新低,新北市、高雄等八縣市分區限水,許多人記憶猶新。2002年也曾發生限水危機,上萬公頃農田休耕。

南投埔里的茭白筍農陳新豪記得,2015年,因湧泉出水減少,滿田的茭白筍等不到水降溫,農民們竟為了搶水,大打出手。

缺水,又碰到高溫,而高溫將造成更快、更多水分蒸發。國外文獻指出,氣溫上升已使80年代全球作物所需灌溉量增加20%;若乾旱持續發生,2050年全球主要作物將減產五成。

在台灣,雨,不只患寡,還患不均。

鄭明典分析,1951年至今,台灣年雨量不變,降雨時數卻每年減少三小時,雨量更集中,「毛毛雨少了,暴雨多了,對農作很不利。」

麻煩的是,降雨地區與時間也集中化。台灣西南部大糧倉,冬春乾季愈乾,甚至有沙漠化疑慮;夏秋濕季雨量增加,動輒豪雨。對需要穩定供水的農業,傷害無法估計。

極端天氣變常態 全球都該正視

水危機,也是全球危機。農業是全球最大用水,占總用水量七成;將水用於發電,勢必減少農業用水。聯合國水組織(UN-Water)指出,水、食物與能源,環環相扣。「沒水,就沒糧食。水資源的爭奪,比糧食危機更嚴重,」前農委會科技處長、台大農藝系教授盧虎生預測。

未來,還會有更多「氣候黑天鵝」嗎?2017年,強烈聖嬰年後,全球理當降溫,颱風偏弱。但鄭明典警告,全球暖化趨勢已成,西太平洋海溫持續增溫,颱風生成機率不見得會下降。

再看更遠的未來,台灣氣候變遷與未來資訊平台推估,世紀末2100年,台灣均溫最多可能再上升5℃;春雨將減少5%至15%,但夏季降雨增加10%至30%,乾旱與暴雨將更頻繁。

極端天氣來了,便宜水果回不去了。滷肉飯從35元漲1%,差點被行政院請「喝咖啡」;水果價格長了兩、三倍,難道,要請老天喝咖啡?

或許我們得開始習慣,極端,將成為新常態。在新常態下,台灣水果王國的封號已逐漸變調。

該怎麼恢復?從宏觀看,這是全世界氣候變遷的問題;而台灣本身,則需要啟動新的農業與消費思惟來因應。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3月號;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官網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