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袍」讓人好緊張 1/3患者血壓飆

記者楊晴雯/台北報導

到醫院量血壓怎都飆破表?一位50多歲的女性教師,每次於醫院門診測量的血壓值,收縮壓都超過180,回家後自己測都維持在130左右,令其覺得納悶。醫師表示,與該名患者有相同狀況,一到醫院診間看到醫師白袍血壓就飆高,俗稱「白袍症候群」者,根據國內心臟內科臨床觀察發現,竟高達1/3的人有此問題,若醫師依門診血壓數值給藥,恐導致低血壓現象,為讓血壓不失準,建議平日在家量血壓,並遵守「722」原則。

▲醫師劉秉彥提醒,民眾平日在家量血壓應遵守「722」原則。(圖/公關照)

因為看見醫師就覺得壓力大,導致血壓飆高失真者,血壓誤差值可能達30至40。成大醫院心臟內科主任劉秉彥說,為了避免「白袍症候群」影響患者血壓值的評估,臨床醫師會要求患者至少把近一周在家測量的血壓紀錄拿到門診,作為診斷的依據,避免只依門診血壓數值給藥,而引發血壓過低的風險。

台灣約有475萬成人罹患高血壓。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理事長林俊立說,每4.5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而高血壓病人未來罹患腦中風、心臟病、腎臟病的風險,分別是沒有三高風險民眾的2.84、1.93及1.66倍,因此,高血壓的控制與治療刻不容緩。

如何量測高血壓才是正確的呢?劉秉彥說,應遵守「722」原則,意指一周七天、每日早晚測量2次、每次量測2遍取平均值;他強調,量血壓時,須坐在有椅背的椅子,坐5分鐘後再開始測量,早上量血壓的時間點是在起床上完廁所後,空腹量;晚上則應在睡前量測;且首次量血壓時,左右手都要量,未來就以血壓高的那一隻手測量。

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說,美國國家衛生院最新臨床試驗發現,有心血管病史、腎臟功能差、75歲以上長者(排除糖尿病患者、腦中風病患及心衰竭病患),積極血壓控制組(收縮壓小於120毫米汞柱),相較於傳統血壓控制組(收縮壓小於140毫米汞柱),總死亡率減少27%、心血管死亡減少43%、心衰竭減少38%。其中在大於等於75歲的老人族群,其總死亡率減少了33%、心血管死亡減少40%、心衰竭減少38%。

劉秉彥說,該試驗中所使用的血壓測量方法,是AOBP(自動化診療室血壓測量系統),與在家中量測血壓效果是類似的,構成AOBP的四要素是,需使用自動電子血壓計、至少測量三次血壓,間隔一分鐘、血壓計需自動算出平均值、沒有醫療人員在場,在單獨房間內且不被干擾。

▲2017血壓控制新標準-自動化診療室血壓測量。(圖/記者楊晴雯攝)

加入 @setn 好友 #《奕起聊健康》健康知識報你知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