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病程曝光!2歲女童罹MIS-C 確診20天後燒破40度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呂俊毅醫師說明MIS-C臨床特徵。(圖/截圖自YouTube-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頻道)

▲呂俊毅醫師說明MIS-C臨床特徵。(圖/截圖自YouTube-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頻道)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仍在「高原期」,今(11)日新增79598個本土病例和211例死亡,比較令家長擔心的是「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ultisystem inflammatory syndrome in children, MIS-C)病例陸續浮上檯面。台大醫院小兒部感染科主治醫師呂俊毅示警,臨床上遇到MIS-C案例必須謹慎以對,有些病例一開始看似活跳跳,沒多久就進展為休克。

呂俊毅醫師今天上午出席「兒童新冠病毒感染併發重症之臨床處置與案例」線上研討會,分享MIS-C病例。一名2歲女童在今年5月12日確診,症狀為發燒、咳嗽、腹瀉、嘔吐,並不算嚴重,經過一般的症狀治療後就恢復活力;約莫20天後,女童突然又發高燒(40度),合併頭痛、耳朵痛,就醫被診斷為急性中耳炎(AOM),施用抗生素仍不見改善,持續出現嘔吐、腹瀉、腹痛、大腿痛等症狀;6月6日轉診台大兒童醫院,到院時體溫仍非常高(40.4度),心跳很快,基本上符合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的表現,且有結膜炎、草莓舌、頸部淋巴結腫大(1.5公分)、嘴唇乾裂、喉嚨發紅(無膿)等現象。

經過抽血檢查,女童的白血球(WBC)正常,多形核白血球(segment)略高,C反應蛋白(CRP,肝臟細胞所產生的特殊蛋白,一種發炎反應的指標)非常高,前降鈣素(PCT,診斷敗血症的生物標誌)明顯上升,凝血酶原時間(PT)變長。

呂俊毅透露,雖然女童的臨床條件符合川崎病特徵,由於她20多天前才確診COVID-19,醫療團隊視同MIS-C處理,使用免疫球蛋白和類固醇治療,一開始反應還可以,小朋友的活動力和生命徵象不錯,但注射一天多後血壓下降,團隊因此又加了腎上腺素和多巴胺,同時使用Tocilizumab(一種阻斷白細胞介素-6的藥物),女童的體溫才恢復正常,血壓趨穩,目前還在治療中。

呂俊毅指出,這名個案一開始來的時候生命徵象無虞,打了免疫球蛋白和類固醇反而出現休克的現象,所以臨床在面對這類個案時必須非常小心,有些病人一開始看起活力不錯,沒多久突然休克,甚至是在醫療團隊介入治療之後進展為休克。

前衛福部長林奏延表示,年初這波Omicron疫情延燒至今,北部地區已經趨緩,中南部仍在高原期,兒童重症病例(腦炎、腦病變等)漸漸減少,死亡率獲得控制,目前應把焦點轉至MIS-C。MIS-C通常在感染新冠病毒2-6週後發生,症狀包括發燒、發炎指數升高,臨床症狀和兒科常見的像川崎病十分相像,不同之處在於川崎病多發生在5歲以下幼兒,MIS-C則好發於6-12歲大小孩,過去通報最多川崎病個案的國家是日本、韓國、台灣;MIS-C病例白人較多。

林奏延說明,MIS-C病例常以休克為主要表現,患者容易臉色蒼白,血壓低,其他症狀類似川崎病,目前MIS-C病例看起來慢慢在增加中,值得全國醫護人員關心,在鑑別診斷上也須留意。

加入 @setn 好友 #新冠肺炎最新疫情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