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鳳甲美術館「台灣香港鄉愁錄像展」 現場宛如時光隧道

記者陳弋/台北報導

「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台灣香港錄像展,藉由橫跨30年的兩地藝術家錄像作品,呈現台灣社會跨越世代的認同紛爭,也描述香港這些年來的認同型塑與轉變。(圖/主辦單位提供、汪正翔攝影)

▼▲「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台灣香港錄像展,藉由橫跨30年的兩地藝術家錄像作品,呈現台灣社會跨越世代的認同紛爭,也描述香港這些年來的認同型塑與轉變。(圖/主辦單位提供、汪正翔攝影)

「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台灣香港錄像展,藉由橫跨30年的兩地藝術家錄像作品,呈現台灣社會跨越世代的認同紛爭,也描述香港這些年來的認同型塑與轉變。(圖/主辦單位提供、汪正翔攝影)

位於台北捷運奇岩站附近、藏身大樓的「鳳甲美術館」正展出台灣香港錄像展「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現場宛如時光隧道,該展以鄉愁情感為主題,集結台港17件精采作品,探究現代國家與個人懷舊情感之間的關係。

王鼎曄《勇為》,獻給祖父王元芳。(圖/主辦單位提供)

▲王鼎曄《勇為》,獻給祖父王元芳。(圖/主辦單位提供)

「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透過兩地錄像藝術家的作品,呈現兩地近代史裡的國族情感流動及變化。邀請的台灣藝術家包括王鼎曄、吳梓安、林羿綺、郭書鳳、陳庭榕、潘朝成(Bauki Angaw)、王又平、李佳泓、黃奕捷、廖烜榛,總計10位藝術家、7部作品;邀請的香港藝術家則有祈大衛(David Clarke)、朱迅、麥海珊、陳大利、鄭波、蔡世豪、黃志輝、游靜、鮑藹倫,共計9位藝術家、10部作品。

陳庭榕《群虎路上》,藝術家推著一台仿製台灣復古情懷的腳踏車在德語區的街頭做行為表演,以攤販的身份,向大眾兜售其對於故鄉的記憶與異國情調紀念品。(圖/主辦單位提供)

▼▲陳庭榕《群虎路上》,藝術家推著一台仿製台灣復古情懷的腳踏車在德語區的街頭做行為表演,以攤販的身份,向大眾兜售其對於故鄉的記憶與異國情調紀念品。(圖/主辦單位提供)

陳庭榕《群虎路上》,藝術家推著一台仿製台灣復古情懷的腳踏車在德語區的街頭做行為表演,以攤販的身份,向大眾兜售其對於故鄉的記憶與異國情調紀念品。(圖/主辦單位提供)

策展人朱峯誼指出,台灣移民史可追溯至17世紀,期間歷經日本殖民治理以及1949年中國內戰的流亡遷徙影響,族群組成多元複雜。1980年代後台灣開始民主化進程,並在2016年總共完成3次政黨輪替,社會裡的認同樣態至今漸具雛形;香港則長期處於英國殖民政府管轄,近年來重要的歷史事件有1997年的回歸、2014雨傘革命,乃至於2019年的時代革命。相較台灣,香港的自我認同正經歷型塑轉換的過渡期。

祈大衛《Slow Progress》,以鬼打牆般的低分辨率影像重覆,暗示香港回歸之後似乎在前進,但似乎從未到達任何地方,可謂「高級酸」。­­(圖/主辦單位提供)

▼▲祈大衛《Slow Progress》,以鬼打牆般的低分辨率影像重覆,暗示香港回歸之後似乎在前進,但似乎從未到達任何地方,可謂「高級酸」。­­(圖/主辦單位提供)

祈大衛《Slow Progress》,以鬼打牆般的低分辨率影像重覆,暗示香港回歸之後似乎在前進,但似乎從未到達任何地方,可謂「高級酸」。­­(圖/主辦單位提供)

朱峯誼表示,「鄉愁」是人們對過去遙遠事物的緬懷與想念,它包含2個面向,一個是「遠離與斷裂」,另一個是「親近與連結」。一方面國家可以是造成「遠離與斷裂」的始作俑者(如台灣的白色恐怖、香港現在發生的事情);另一方面,國家也可以是「親近與連結」的對象,像是我們常聽到的「祖國」、「讓國家再次偉大」等政治修辭。

黃志輝/游靜/鮑藹倫《卡拉 [超住 (你) 嘅] OK》,以挑釁的視角審視了媒體所構建的香港作為亞洲英國殖民地的歷史。它結合香港電視廣告、英國政府鏡頭和日本佔領期間拍攝的電影圖像,以卡拉OK的形式,喚起一種「典型的」香港體驗。­­(圖/記者陳弋攝影)

▲黃志輝/游靜/鮑藹倫《卡拉 [超住 (你) 嘅] OK》,以挑釁的視角審視了媒體所構建的香港作為亞洲英國殖民地的歷史。它結合香港電視廣告、英國政府鏡頭和日本佔領期間拍攝的電影圖像,以卡拉OK的形式,喚起一種「典型的」香港體驗。­­(圖/記者陳弋攝影)

國家認同、鄉愁這些字眼或許聽起來有些抽象,事實上它們無所不在。朱峯誼提到,在台灣,我們可以意識到中華民國認同、中國認同、台灣認同等多元情感並存、激盪,這次作品也觸及面對中國認同與本土認同的反思。

流行文化中的懷舊元素往往能夠引起多數人的共鳴,朱峯誼認為,懷舊也是一種鄉愁,因為有個「愁」字,不免摻雜負面、傷逝情緒,人們在懷念過去的同時,或許也投射出對未來的憧憬。

蔡世豪《我的六零年代》,以香港詩人也斯的詩作〈我的六零年代〉為線索,收集來自六零年代的畫面,運用電子音樂拼貼的方法重構一首映像詩篇。­­(圖/上-記者陳弋攝影;下-主辦單位提供)

▼▲蔡世豪《我的六零年代》,以香港詩人也斯的詩作〈我的六零年代〉為線索,收集來自六零年代的畫面,運用電子音樂拼貼的方法重構一首映像詩篇。­­(圖/上-記者陳弋攝影;下-主辦單位提供)

蔡世豪《我的六零年代》,以香港詩人也斯的詩作〈我的六零年代〉為線索,收集來自六零年代的畫面,運用電子音樂拼貼的方法重構一首映像詩篇。­­(圖/上-記者陳弋攝影;下-主辦單位提供)

除了台灣,這次展出的另一重要主題是香港。朱峯誼表示,由於香港目前在政治體系、生活型態、經濟活動等面向皆面臨巨大的斷裂。所以回過頭來再看鄉愁這件事情,能讓我們進一步反思今昔對比,甚至催生社會實踐。

鄭波《歡迎光臨香港》,表面上是一位導遊介紹香港主要景點,但右方字幕同時呈現政治不正確、有時相互矛盾的「事實」。(圖/汪正翔攝影)

▲鄭波《歡迎光臨香港》,表面上是一位導遊介紹香港主要景點,但右方字幕同時呈現政治不正確、有時相互矛盾的「事實」。(圖/汪正翔攝影)

朱峯誼進一步說明,台灣經歷中(華民)國國族主義的植移及台灣國族主義的興起,大家很容易在台灣社會感受到鄉愁的不同樣貌;而香港正面臨劇烈的政治及社會變動,對於國家認同的想像以及鄉愁情感的投射,也正在重新型塑及調整。

朱迅《97噸的回憶》,1997年是香港回歸的年頭,也是一個殖民朝代的完結:特別行政區誕生,英軍撤退,人民解放軍進駐,五星旗取代米字旗。(圖/汪正翔攝影)

▲朱迅《97噸的回憶》,1997年是香港回歸的年頭,也是一個殖民朝代的完結:特別行政區誕生,英軍撤退,人民解放軍進駐,五星旗取代米字旗。(圖/汪正翔攝影)

「面對惡政,鄉愁將不再只是個人情感,而是一面飄揚的旗。」鳳甲美術館這一期的錄像展展出台灣及香港作品共17件,17件作品在不同時間點製作,且都與家族、認同、記憶、國家等主題相關,反映不同時代台灣及香港社會國族情感的不同樣態。

展場宛如時光隧道,訴說各自的鄉愁。(圖/上-汪正翔攝影;下-記者陳弋攝影)

▲展場宛如時光隧道,訴說各自的鄉愁。(圖/上-汪正翔攝影;下-記者陳弋攝影)

台灣香港錄像展「鄉愁是一面飄揚的旗」展覽資訊

◎展出期間:即起至10月9日

◎展出地點:鳳甲美術館(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166號11樓)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上午10時30分至傍晚17時30分

策展人朱峯誼展示設計師陳致豪設計的「台灣翠青旗」。(圖/記者陳弋攝影)

▲策展人朱峯誼展示設計師陳致豪設計的「台灣翠青旗」。(圖/記者陳弋攝影)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