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災警報都聽不到! 耳鼻喉科醫師如何重拾聽力

  • 本文為「名家專欄」授權文章及圖片,以上言論及圖片不代表本台立場
  • 按此投稿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黃心瑩報導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自1985年首度批准將「人工耳蝸」電子耳,用於極重度聽力損失的成人之後,讓重度聽損者出現了一線「聲機」。林口長庚耳鼻喉部喉科主任李立昂醫師在新冠疫情期間嚴重損失聽力,一度連火災警報器都聽不到!去年植入電子耳後終於重拾聽力,並以自身經驗為患者建立面對疾病的勇氣。

成人和兒童聽損者都有植入電子耳需求,但補助僅開放給18歲以下兒童,實際上聽損者當中,65歲以上高齡者佔七成,當聽覺受損、腦部刺激減少,甚至影響社交、不出門,都會提高失智風險,高齡聽損議題應受重視。(圖/翻攝自健康醫療網)

▲成人和兒童聽損者都有植入電子耳需求,但補助僅開放給18歲以下兒童,實際上聽損者當中,65歲以上高齡者佔七成,當聽覺受損、腦部刺激減少,甚至影響社交、不出門,都會提高失智風險,高齡聽損議題應受重視。(圖/翻攝自健康醫療網)

不惑之年危機 高頻聽力退化

即將邁入四十不惑之際,李立昂發現聽力出現奇異徵狀,別人講話要很大聲他才會有反應,接著更出現明顯耳鳴。他便檢測聽力並進行聽覺保護的動作,包括防噪、早睡、多運動、少吃刺激性食物、避免喝酒與接觸二手菸等。

然而,即使配戴助聽器、進行保護動作,李立昂的聽力仍不見起色。他坦言,自己的病況如果換算成聽力學檢查來看,就是語言辨析度變得非常差,助聽器的效果主要是輔助中低頻聲音,而自己受損的偏偏是中高頻,雖然聽到的聲音有放大,但仍無法順暢與人溝通。

火警響聽不到 戴口罩難讀唇

不僅聽力垂直下降,加上疫情期間全民戴上口罩,李立昂連讀唇與人溝通的管道都失去了,直到病患扯嗓大喊:「醫師你是不是聽不到?」,挫折感頻頻襲來。到最後不僅聽不到電鈴與電話聲,甚至火災警報器大響,他都毫無感覺!

李立昂驚覺聽力受損恐危及生命,決定與師長、長庚醫院耳鼻喉部前耳科主任醫師吳哲民討論進行手術,在左側植入電子耳,搭配右側安裝助聽器,終於找回失去的聽力。

全球首位植入人工電子耳的耳鼻喉科醫師-李立昂醫師,分享植入心路歷程(圖/翻攝自健康醫療網)

▲全球首位植入人工電子耳的耳鼻喉科醫師-李立昂醫師,分享植入心路歷程(圖/翻攝自健康醫療網)

助聽器敏感度不足 電子耳助訓練奪金更開啟音樂世界

首次參與巴西聽障奧運的許樂,包辦了女子100公尺跨欄金牌以及女子100公尺銅牌兩項榮耀,成為台灣之光。一歲多時父母驚覺她「太安靜了」,才發現許樂雙耳重度聽損,根本無法聽到任何聲音,先以助聽器協助,於6歲時經林口長庚醫院吳哲民醫師評估,順利植入電子耳,經過漫長復健終於讓口語能力與常童無異。

「以前只有助聽器的時候,其實還是有很多的聲音是聽不太到的,它只能維持對於聲音的一個最低敏感度。但是有了電子耳之後,我已經可以聽到很多各式各樣的聲音,甚至可以藉由音樂,在心情不好、壓力很大的時候,治癒我的心。」許樂更表示,短跑這種競技型項目,往往勝負關鍵都是0.01秒,因此對聲音的敏感度與反應都很重要,電子耳彌補很多先天上不足。

65以上高齡聽損者佔七成 未介入治療恐致失智

成人和兒童聽損者都有植入電子耳需求,但補助僅開放給18歲以下兒童,實際上聽損者當中,65歲以上高齡者佔七成,當聽覺受損、腦部刺激減少,甚至影響社交、不出門,都會提高失智風險,高齡聽損議題應受重視。

植入人工電子耳成效卓越,根據吳哲民個人近800例的個案追蹤研究統計,語後失聰的成人植入者,術後聽知覺多顯著改善,一般在術後3至6個月可看出成效,可恢復至原先的九成,較學語前兒童更快速。然吳哲民指出,實際人工電子耳植入人數比例仍顯偏低,顯見對於成人電子耳的社會補助政策出現缺口,現行補助年齡與聽損範圍標準限制,均影響成人重度聽損者的行動意願。

李立昂指出,部分醫院如長庚,以及社福單位有些許補助,但杯水車薪,無法涵蓋到廣大聽損者,盼政府能重視此議題,若有政策加持,成人聽損者可順利重回職場貢獻所長,整體而言,對社會能提升經濟效益。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ealthnews.com.tw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