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北市公車懷舊史!「拉線式」下車鈴勾回憶 車掌小姐顧車門

記者陳宥蓉、曾建勳/採訪報導

台北市公車有百年歷史,每一個時代的車款都各有特色。從「福特公車」到「有頭柴油車」,一直到民國65年終於有冷氣公車的出現。而且早期的公車沒有「按鈴鈕」,乘客要下車只要「拉線」就會牽動鈴聲,而隨著科技進步,現在市區公車走向「電動化」,光台北市就有300多輛電動公車。

黑白老照片到彩色印刷,這一張張都是回憶,台北市公車將近有百年歷史,在70年代甚至沒有下車鈴,只有一條線懸掛在窗戶上緣,拉一下就牽動鈴聲,也讓資深駕駛非常懷念。

資深公車駕駛游正昌:「人擠人,當你要下車的時候,你必須躡著腳尖這樣去拉下車鈴,有時候拉不到,大家擠會用叫的,我要下車什麼的那些,叫我下一站要下車。」

除了拉線式下車鈴令人印象深刻,民國63年的台北市公車裡還曾有車掌小姐服務,那時還需要用「剪票器」剪下紙本票券,每天搭乘的學生則會購買月票。

資深公車駕駛游正昌:「還要在某一個定點的地方去買那種票,並不是說在超商就有了,站牌裡面還會弄一個票亭專門在賣票,有時候他(乘客)忘記帶,沒有票,他會下車(說),阿伯我下次補給你,那個年代還會有這樣。」

70年代公車文化留下的是滿滿人情味,回顧北市公車演進史,民國42年使用的是美國進口福特公車,兩顆大大車燈特別顯眼,5年後北市首次購入有頭柴油車,採取雙門設計,因為外型看似牛頭,也有牛頭公車的別稱,民國65年終於有冷氣公車的出現,公車業者也漸漸開始重視外觀,陸續推出彩虹公車還有雙層巴士。

車體留下斑駁痕跡,這是民國92年的柴油公車,使用手排檔及大型方向盤,現在已經全數退役,變成調度室以及駕駛中午休息的地方。公車汰舊換新,也逐漸往科技化邁進。

開啟電源準備出發,這款是最新的電動公車,比起柴油車噪音較低,配備也跟著升級。

當公車偏離車道,駕駛座前方的警示器就會發出警示聲及圖示提醒,不小心跟前車距離太近,螢幕上立刻顯示警示圖,提醒駕駛注意交通安全。

若有機車或行人距離公車太近,或進入駕駛的視線盲點區,前方的輔助系統立刻顯示紅色行人圖示,車體前前後後共有8個監視器鏡頭,就像駕駛的眼睛幫忙留意四面八方。

公車駕駛王政偉:「還是會有行人跑出來,那時候盲點偵測它就會叫,那我們就有警示到,然後趕快煞車,會比較有更好的視野,防止(事故)肇事機率降低。我們在駕駛座超過12個鐘頭,這邊就會顯示已經疲勞駕駛了,要我們趕快休息。」

數位行車紀錄器還能計算開車時數,防止疲勞駕駛,目前台北市上路的電動公車達300多輛,北市府也宣布,針對一輛1千萬的電動公車將按照搭乘人次,每人次補貼2.12元,要吸引更多公車業者加速汰舊換新,朝2050淨零碳排目標前進。

台北市公共運輸處綜合規畫科科長張元榜:「每10輛電動公車相等於新設了一座大安森林公園,每一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可以吸的碳排放量大概是25.8公頃。」

淨零轉型,電動公車將逐漸普及化,台北市公車演進,從令人回味的美好回憶中推進到科技新頁。

加入 @setn 好友

【SETN12小時新聞現場 #直播中LIVE】每周一至周五早上10:00至晚間22:00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