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世界客家呈現的樣貌是什麼?這個難解的答案由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世界館」空間設計師朱志康娓娓道來。2015年,朱志康所操刀的成都「方所書店」獲得國際知名建築雜誌評選為14間「全球最美書店」之一。當時朱志康跳脫傳統書店制式陳列的概念,將空間的共存與穿越融入其中,成功將成都的人文、創意、藝術組成多元風貌。

▲直徑18米,室內最大AI生成藝術光的大劇場,讓民眾創造自己獨有的客家樣貌。(左:策展人王騰崇、中:協同策展人三立電視副總林慧珍、右:空間設計朱志康)(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2023,朱志康再度操刀世界客家博覽會「世界館」空間設計,面對世界客家主題,朱志康從空間及人文的角度思索,與策展人王騰崇、協同策展人林慧珍及團隊激盪出「光的大劇場」概念,團隊思考的是如何呈現客家的元素,及讓參觀民眾能帶走哪些客家相關的深沉思維,世界館開幕以來獲得一致好評,也迎來蔡總統蒞臨參觀,世界館想呈現的核心價值究竟為何,透過世界館設計巧思與大眾分享。

▲入口序曲,朱志康建構五米寬的地球球體,用動畫引導民眾進入世界客家。(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空間上,首先要克服世界館現地非專業展覽空間的設定,建物未來要二次運用,必須以不影響建築本體為考量,朱志康突破建物的空間限制,率先採用輕盈材質及吊掛方式來做基礎工程,為此他採用圓的概念發想,呼應展覽「光的大劇場」核心思想,創造不同圓的載體來說故事,進而衍生出穹頂載體。「為了強調世界館,運用分子概念,將世界納進來,我們做了許多民眾看不到的細節,包括架構入口五米寬的巨型地球球體投影裝置,衍生到世界20個國家七大洲的穹頂,再到三樓巨型竹編結構光環投影。」朱志康說到。為展現光的軌跡,朱志康煞費苦心將整個一樓包覆黑幕,就是創造空間及視覺的壓縮感,讓觀者思索以人類渺小的個體,藉由動畫引導,再踏進入廣闊的世界客家環抱,人的思緒豁然開朗,進而與世界客家產生連結。

▲打破框架,運用空間的穿透性,賦予民眾舒適的觀展氛圍。(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動線上,為了讓民眾觀展流暢,客家諮詢專家、市府團隊、朱志康與策展團隊絞盡腦汁,調整許多版本,最終選出一個讓民眾舒服、又不失展覽節奏感的動線,讓民眾帶著愉悅的心情參觀世界館。朱志康說:世界館迥異於過往的文物展覽,必須要讓大家看到客家的主題,因此將空間從單點的圓拓展到多點的圓,再匯聚成巨大的圓,帶著精心設計的起承轉合,讓身在臺灣的你我,可以立足世界館,從臺灣看全世界。

▲世界館空間設計,朱志康運用「光的大劇場」概念,讓穹頂載體營造展場氛圍。(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硬體上,朱志康將空間捨設定為穿透性,鎖定氣球的輕盈材質進行摸索,這對團隊來說是一大挑戰,畢竟博覽會是面對全領域的參觀民眾,安全性、牢固性都是首要考量,朱志康採用雙層結構、創造九米寬不等的市內巨型穹頂載體,穹頂的分隔有別於過往展場木作牆的制式設計,除營造視覺開闊性外,也具備控制聲音、視覺、燈光的功能性,將參觀民眾包覆在「光的劇場」下,透過光影創造呼吸感、搭配海浪環境音,觀者可以沉浸在客家先人篳路藍縷、飄洋過海打拼天下的意象裡,在無與倫比的穿透手法氛圍中,細細觀賞客家學者耗時兩年的田野調查論述,展示最重要的客家核心價值。
情感上,朱志康認為世界館空間設計最難也最核心的是:如何融合人文與歷史,客家是一種人文的脈絡呈現,也是世界的民族之一,歷史長河上客家分散在海外各地,世界館就是要把這些彙整、消化到展覽內,將世界地點轉為人文展示,是相當複雜的過程,朱志康架設獨立空間,借展示手法,呈現不同主題、地域的樣貌,展覽以最少的元素,搭配圓的載體變化,讓空間呈現出人文與歷史的共融,傳達客家博覽會世界館的信念。

▲穹頂乘載著世界客家的人文與歷史。(圖/桃園市政府提供)
展覽資訊
2023世界客家博覽會「世界館」
主辦單位:客家委員會、桃園市政府
展期:2023.8.11-10.15
世界館地址:桃園市領航北路一段100號(可搭高鐵至桃園站,轉機捷至A19,步行五分鐘)
官網:https://www.hakkaexpo2023.tw/homePage
FB:https://www.facebook.com/2023HAKKAEXPO
IG:https://www.instagram.com/2023hakkaexpo/
#2023 世界客家博覽會
#桃園市政府 https://www.tycg.gov.tw/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