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新聞
0:00 0:00

蔡英文接受BBC專訪:民主政體有能力形成嚇阻 台海仍可能維持和平

總統蔡英文近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時表示,世界局勢如今已非常不同,許多跡象顯示一旦有相關方考慮發動侵略,各地民主政體(Democracies)有能力團結起來、形成有意義的嚇阻。

總統蔡英文近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圖/資料照)

▲總統蔡英文近日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圖/資料照)

蔡總統說,因此,在審慎應對的前提下,台灣海峽維持和平的可能性依然很高。

BBC近日在官邸專訪蔡總統,首先就中國威脅提問,詢問總統是否認為在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領導下,中國對台灣的威脅升高,以及蔡總統和民主世界是否有理由對習近平的野心感到憂懼。

總統回應,習近平或許對台灣有自己的計畫,但她不認為相關計畫已完全確定。無論是世界或中國的局勢都在變化,特別是在2022年烏克蘭戰爭爆發後,世界局勢已經非常不同。

BBC提到,與前總統馬英九尋求與中國合作、和談不同,蔡總統任內採取措施多方強化台灣防衛,包括軍購預算倍增,國防預算在國內生產毛額(GDP)的占比由以往約2%提升至約2.5%,雖然許多人認為國防預算在台灣GDP的占比應達3%以上。

蔡總統表示,台灣的軍事能力提升不僅是因為台灣本身加強投資,也是因為有國際友人、特別是美國協助。

BBC指出,有意見批評蔡總統的軍事策略不切實際、甚至危險;考量中國的軍力超出台灣數倍,台灣無法期望憑一己之力嚇阻中國。對此,總統強調,台灣的策略重點是盡可能提高對方侵略和奪取台灣的成本。

為達此目標,台灣持續強化自身軍事能力,並與區域內友人合作、形成集體嚇阻。蔡總統指出,拿下台灣勢必得付出重大代價;中國領導層必須仔細衡量,是否已準備好付出代價。

BBC進一步詢問,有意見認為,台灣的邦交國極少、未參與任何正式的軍事同盟,且過去8年、特別是過去4年,台灣面臨的事實上是越來越凶險的情勢,蔡總統對此有何看法。

總統回應,台灣當然不能排除任何軍事衝突和侵略的可能性,但區域內各方的集體努力,事實上已對中國形成壓力。

總統指出,中國面臨的壓力不僅是在軍事,還有經濟層面;戰爭將對中國造成經濟後果,讓中國的經濟發展倒退數年、甚至數十年。因此,中國領導人必須思考「到底是拿下台灣、或是持續發展經濟和社會重要?」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曾數次公開表示,美國將在台灣遭遇軍事攻擊時介入。不過,美國國務院往往會在拜登發表相關言論後,「澄清」美方對台政策未變。

BBC指出,部分人士不認同拜登公開做這樣的表示,認為這偏離美方行之有年的「戰略模糊」,反而陷台灣於更危險境地。

蔡總統回應,「我認為(戰略)模糊依然存在」,美國政府往往十分謹慎處理向公眾傳達的訊息。

多數台灣民眾希望維持台海現狀。BBC詢問,對蔡總統而言,「現狀」到底是什麼。蔡總統表示,她認為所有人都同意,包括台灣自主自決,有自己的政治體系和治理系統,有自己的憲法和法律,也有自己的軍隊。

總統指出,台灣有構成國家的所有要件,只不過沒有足夠的外交承認。中國當然會說台灣是中國一部分;至於台灣現階段代表什麼,應由人民詮釋,最重要的依然是台灣自主自決,是民主政體,享有自由民主和進步價值,且十分自豪。

中央社 加入 @setn 好友

大數據推薦
熱銷商品
直播✦活動
三立新聞網三立新聞網為了提供更好的閱讀內容,我們使用相關網站技術來改善使用者體驗,也尊重用戶的隱私權,特別提出聲明。
了解最新隱私權聲明 知道了